水坡村——
泉水润泽最水乡 水利发电曾辉煌
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营城路水坡。”
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正东乡闵孝二:水坡”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张马乡闵孝二:水坡”
水坡村,东邻冷水沟村,南近陈家张马东村、小张马村,北与西沙河村接壤,西与历城区华山街道洪家园村相接,地处济南市工业北路以北,地理坐标东经117˚06’39’’,北纬36˚40’23’’,隶属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事处。截止2017年底,面积2000余亩,人口1900余人。
一
历史上的水坡村,地处张马泊的西沿。
张马泊,分布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以北,东起梁王庄,经冷水沟,西至张马、大辛庄、水坡,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是以白泉、柳冈泉、耿家泉、钊家泉、饮马泉等白泉泉群之水汇聚成湖的,因附近曾有张家、马家二庄而取名“张马泊”。
曾经,诸泉源奋涌,张马泊水面宽广,水深数米,鱼虾成群,水质优且量丰,素有鱼米之利,被喻为“鱼米之乡”。晚清乡土诗人,家居今王舍人至殷陈村一带的陈永修,诗写《过白泉即景有感》,称张马泊“一行鸥鹭冲烟起”“稻畦荷荡湖田阔”。《济南府志》亦有记载,称张马泊“泉源数泓,广数亩,下灌稻田数十顷。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后入大清河”。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随着工业用水不断增加,地下水长期超采,白泉泉群涌势日渐衰退,张马泊由于失去水源,于世纪七十年代逐渐消失,其旧址也被改为稻田和菜地。
村中老者称,大约明洪武年间,水坡村便有人来此定居,有文字记载的,是村中胡氏族谱,说胡氏第一代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迁来,见这里此处多面环水,又有泉溪流入村内,水源十分旺盛,遂将定居地取名“水旺”。后来,为了灌溉稻田,筑起了低坝,遂又改“水旺”而“水陂”,意思是村在张马泊岸边。再后来,村人的口语习惯与书写,由“陂”而“坡”。
民国时,县治设乡,水坡村隶属历城县张马乡闵孝二里;日伪时期,伪历城县政府推行区乡村三级联控制,水坡村隶属张马区冷水沟乡。1945年以后,国民党县政府重新规划区乡归属,水坡村隶属稻田乡。
建国后,水坡村归属历城县二区张马乡管辖;1950年,隶属城关区冷水沟乡,6年后又归属王舍人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实行行动军事化,劳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水坡村与冷水沟、杨家屯、李家村合编为冷杨营;1960年,撤消营连建制,又隶属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1984年撤消人民公社,水坡村先后归属冷水沟乡、王舍人镇、王舍人街道办事处。
二
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水坡村最为显赫的地标建筑,当数胡府大门。
村中老者介绍,胡府坐北朝南,大门“按制修建”,设7层石砌台阶,朱漆大门,镶7对铜质圆钉,嵌一对虎头衔环,门外更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石狮安坐。五十年代初,台阶、石天鼓尚存,其他已无踪影。
相传,胡氏三世公胡大礼,曾在朝中为官,系武职。一天,胡大礼陪皇上下棋,思想却开了小差,脸上带忧色,被皇上察觉,问:“爱卿何故面带忧色?”胡大礼回答:“陛下,臣之老家宅院已成,但大门尚无设计。”
皇上说:“这有何难?按制修建即可!”
胡大礼闻言,离坐跪伏道:“这正是臣之所忧!”
原来,自墨子时,为防敌军放火烧门,在修建城门时,事先在城门上,镶进一些圆形尖木橛,墨子称“涿弋”。这些木质的涿弋,一般长有两寸左右,敌军攻城时,便在城门上涂满泥巴。而由于涿弋有存在,城门上的泥巴不易脱落,有效阻挡敌人以火攻破门。后来,人们为加固门板,防止木板开裂、脱落,渐用铜质门钉代替木质涿弋。久而久之,门钉越镶越整齐,摇身一变,成为古人门面上最为重要的装饰品,演变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明朝的《大明会典》,虽然对王府规模大小,包括门钉镶嵌多少,有了详细的规定,但对官员宅院尚未有明确规定。
因此,胡大礼愁眉不展,怕逾制僭越,跪伏问道:“臣不知门漆何色,钉钉几颗,乞陛下明示!”
皇帝略有沉思,说道:“门以朱漆,钉以七纵七横,方配爱卿职衔!”并因此下了一道圣旨。
有了皇上的御批,胡氏便在胡同口坐北朝南修建了木质的红漆大门。两扇大门上各有铜质圆钉7个,大门两边有方柱子和门扇链接,方柱子下面有方正的石块为底托。大门两边的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石天鼓,两个栩栩如生的石狮安坐在两边。大门下边有提搭,金光闪闪的虎头含着圆环镶嵌在两边门上。门前有7级石砌的台阶。从此过往的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行人驻足观赏,成为胡氏家族的荣耀。
胡家大门古老,水坡村的七圣堂庙也很古老。村中老者说,七圣堂庙坐落于村内南北街中部,坐东朝西,占地约300平米,供奉菩萨、关公、龙王、水母等诸神。建庙年代不详,据重修“七圣堂”石碑载,清甲午年间捐资重修过,距今也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此庙改建为学校。
三
有水的地方,便有桥。水坡村水多,桥,自然也就多。
村民的记忆里,村东南的300米处,有一座古石桥:桥洞宽1米,高2米,桥面用两块厚0.5米的青石铺设,桥面宽2米,村民俗称“薛家桥子”。
薛家桥子,故其名,是村中薛氏家族的修建。除了修桥铺路,薛氏家族还出了一位当地名人。这位名人,姓薛名森,生于1875,卒于1945,其自幼时就苦读诗书,深研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因而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一生以教书为业,四邻八乡的孩子多拜他为师,培养出多名教师。同时,薛森先生酷爱书法,善长行书,凡求其墨宝者,均慷慨相赠;精通乡风民俗,凡有红白事,有求必应,至今还流传他的“求菩萨还要烧香磕头,而先生只要信儿到了人就到了,比菩萨还菩萨”美谈。
沿着“薛家桥子”往南,行走大约500米,便是著名的“双龙桥”,和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六十三泉——“花泉”。
双龙桥,曾为通往遥墙的交通要津,桥头置有《重修双龙桥碑记》亭,并有茶摊、瓜果摊等。因环境优美,行人多在此品茗歇息。但随着公路的开通,此处已无往日的繁华,碑亭亦毁圮不存,石碑倒卧于双龙桥旁的藕池中。
而村中者说,当年,由于双龙桥附近地势,南高北低,水顺势而下通过石桥汇入水坡河。每年农历八月村民把用高粱秸编成的箔子放在桥下拦河,夜间村民点着提灯、蜡烛在箔子边捉螃蟹,村民称其为放河灯。
双龙桥东三四十米处,有花泉,因十孔争沸,波纹激荡,状如花朵而得名。泉水甘美,昔日村人多汲取烹茶为炊。过去,花泉水势很大,与桥西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相汇,在附近形成“张马泊”。清康熙《济南府志》记载,花泉“泉源数泓,广数亩,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后流入大清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双龙桥碑记》记载:“桥之西不数步为柳岗泉,味甘性冽,民于他处,村人多以汲取之,以资茗饮者也,故泉名柳岗。”而当时的花泉,已融于藕池中。
1970年以前,花泉尚可见池底涌泉。后因工业用水不断增加,尤其是附近张马屯铁矿的开掘,泉渐停涌,水泊多改为稻田、菜地。
1993年,双龙桥东,辟建渔塘,花泉遂没于塘内。雨季,双龙桥附近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等无池小泉仍时有出露,积水成洼,旱季又干涸。
还有一座桥,当地人称“十二连环桥”,却不是桥,而是十二块天然大石头。
传说,村之东北有一条通往东北乡的大道,离村300余米,但其间有20米左右的路面,低洼积水,道路泥泞,人行车走,十分不便,后有村里的薛达子、于达子、胡达子三位大力士,分两次,徒步从卧牛山各用胳膊挟两块300多斤重的沙石蛋,垫到低洼处,取名“十二连环桥”。
从此,其义举和“十二连环桥”声名远扬,以至于有人闻其传闻,坐洋车专门前来观看其详。 上世纪50年代,还有石头裸露地面,但随着时间流失,渐入地下,只留传说。
四
村东千亩稻花香,南浦清泉入水庄。
鱼蟹蛙虾莲荷藕,沙河十里柳烟浪。
此首七绝,诗题水坡旧庄。作者乃水坡村人,他说水坡村地势低洼,水源充沛,不但适合多种苗木稼禾繁衍,而且河水清澈见底,适宜鱼虾滋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一到夏天,爱好逮鱼摸虾的人,结伙成群,从河的上游并排到小清河入河口,鲤鱼、鲫鱼、黑鱼、鲶鱼、黄鳝、甲鱼,一次就能收获上百斤。而到了秋天,水稻收割之际,需要把稻田里的水放出来。而泉水滋养出的大白虾,就会顺水流而出。人们只要编个上口大、下口小的圆锥形器具——虚笼,也叫“抽子”,放在出口处,小鱼小虾就顺水钻到里边,还出不来,一夜之间就能“抽”上几十斤……
在他的记忆里,水坡村虽然没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没有纵横网状的河流,算不上典型的水乡,但小溪小沟众多,蓄满水的稻田遍野皆是,小鱼小虾也很多,夏天一到,青蛙鸣唱,金蝉高歌,荷花飘香。而晚间,稻田上空,萤火虫漫天飞舞,闪闪发光,恰似无数繁星灿烂耀眼……听得出,这位诗词作者很浪漫。
的确,水坡村人很浪漫。早年,每逢过年、过节和农闲,他们都要组织些浪漫的活动,而且花样也很多。
比如,正月里的花灯,不但进了腊月门家家都要做花灯,而且还比着劲的做,为得是过了正月初十,看谁家大门口上挂的十二植田灯、十三麦子灯、十四晚田灯、十五花果灯、十六杂粮灯漂亮。
再如,正月十六放河灯,传承甚久。每年的正月十六清晨,村民取河水煮五谷杂粮粥以祭河神,再用各种材料自制小船,于夜晚在小船上点燃蜡烛置入河中,小船顺流而下,村民点燃鞭炮,形成河岸鞭炮齐鸣、河中星火点点、天上明月高悬的独特景观,随水坡河水的减消而停止,申报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如,子弟玩友,不是现在的“同志游戏”,而是村里的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吹拉弹唱,为村人的红白喜事助兴。
水坡人不但展花灯,而且还玩花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水坡的花灯如“龙灯”“秧歌”“武八仙”“西游记”“花瓶灯”“彩船”“杂耍”“猫蝶富贵灯”等,不但走街串巷,增加节日气氛,还曾多次参加镇上的汇演,到县里先进表演。
上世纪五十年代,翻身的水坡人,为配合政府政治需要,组织起庄户剧团,排演“一贯害人道”“宝山参军”,也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姑贤”“拾玉镯”“井台会”“砸粥缸”“借年”等传统剧目。六十年代以后,他们还排演过“逛水坡”“老两口学毛选”“卫生员学毛选”“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陈大娘看闺女”“八个鸡蛋一斤”“三世仇”“槐树庄”“农奴戟”“沂河渡口”“掩护”“扒瓜园”“地下交通站”等,他们义务到周围村庄、厂矿企业、济南天庆剧院演出,演出人员最多达80余人。直到现在,谈起当年的演出情景,还津津乐道。
进入21世纪,村民与时俱进,男女老少都跳广场舞,一部分文艺爱好者还自备乐器、服装,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既强身健体,又增添情趣。
五
水坡地势,南高北低,张马泊的泉水北流,冲刷出了水坡河。水坡人为充分利用水坡河的充足水源,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电力工程人员的技术指导下,自1955年始,通过肩抬手挖,白黑夜战,在“汇栏桥”上筑起一条南北长30余米、东西宽20余米的水坝,以抬高水坡河的水位,并在坝体中间筑起石砌的桥孔、桥墩,按电力工程人员的要求,装上水轮,让湍急而下的河水冲击水轮,带动发电机发电。1956年1月,一台17.7千瓦的发电机正式发电,发电站建成,取名“东方红水利发电站”,是山东农村的第一个水力发电站。这在当时,相当有名。
1975年4月,水坡第三生产队的水稻改良实验组,在开展的土壤化验中发现,土壤中的腐植酸含量在20-30%之间,超过正常土壤多倍。腐植质,植物遗骸和微量动物遗骸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而积累起来的一类有机物质,是农家种植作物的很好肥料。于是,实验组当年开采500-600吨,在小麦、玉米、蔬菜间进行对比试验,获小麦增产15%、玉米增产20%、蔬菜增产25%的有效数据。
而腐植质不仅仅是有机肥料,而且还是很好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农、林、牧、石油、化工、建材、医药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因此,次年4月,东郊人民公社投入资金,建起腐植酸厂。1977年6月,国家煤炭部委托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研究所、山东省煤炭局地质普查队组成15人的勘探队,历时56天,确定其泥炭面积238000平米、储量631782吨,腐植泥面积89000平米、储量91880吨,总腐植酸含量在20-33%之间,游离腐植酸含量15-25%之间,整个矿层最厚5.2米,最浅1米,平均覆盖土层60-70厘米,为山东乃到华东地区储量最大、最好的露天腐植酸矿。
改革开放以后,新一届村党支部开展了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改革,先后成立奶牛场、养鸡场、木工厂、乳品加工厂、矿泉水厂,把庄东涝洼地改造成藕田、养鱼池,实行承包责任制,摸索出了一条“一种、二养、三加工”的多种致富门路,解决了全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先后修建了教学楼、幼儿园、村办公楼,四处健身广场。安装了路灯,村内公路实现了户户通,村民喝上了免费的自来水。
2017年9月,水坡村全休村民,响应政府号召,支持新东站的建设,398户住宅,40天全部拆除,拆出了王舍人街道的速度,现在的村民们正热切期盼早日搬进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