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里,到处充满了张灯结彩的气氛,红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还有孩子们期盼已久的红包,红色成为过年的主旋律,喜气洋洋的红色成为中国年里的传统文化。

过年时,长辈们给作为晚辈的小孩子们包红包送“压岁钱”,成为年节中不可少的一个曲目。千百年来渊源流长,这一习俗发展到现在,传承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和愿望。关于“压岁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得病,使孩子变成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逼着孩子玩,一直玩到睡下,还放到枕头边。半夜里,祟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出现一道亮光,祟急忙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并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民间认为,送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压岁“红包”,已然成为当下年节里的一种习俗,不提倡攀富比贵的增加钱数,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炫耀的资本,更不应让压岁钱的寓意变成一种年节里的负担,“繁重”的压岁红包,也就失去了年节里的意义。毕竟,压岁钱只是一个祝福的象征,和谐、和睦、温馨的年味儿才是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