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东,顾名思义,即故县河东,是下峪镇的一个行政村,因位于洛河东岸而得名,与故县街隔河相望。虽然故东村现在已经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只有河东寨依稀可望,然河东村曾经的过往,如高望寨、千佛寺、江子坡、尚三庙、董照丰的骡马车、石中理的瓦盆窑、戏台上本村剧团的演出,就连十恶不赦的王国基、人见人恨的孟金安,也都成了河东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且逐渐沉淀成弥足珍贵的乡愁。


河东村山环水绕,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村西古秦墓的发掘、高望寨的创修,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河东村已经初具规模。明初山西洪洞迁民,先来赵姓,后有王、雷两姓。村东头以雷姓 为主,东沟崖、西沟崖多王姓,村西头全是赵姓,成为河东三大姓,占全村人口的90%。王、赵两姓人多产厚,办私学、兴教育,创修文化设施,使河东村成为故县盆地一个文明古村。人称古寺村。
自古以来,河东三大姓中,赵家习文,王家善武,雷家经商。赵家人知书达理,为人和善,教师、大中专生最多,尤以赵密(小名发旺)为荣,赵密生前系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主任。王家王化南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国民党二十路军少将副官长,王少基、王国基凶残霸道闻名豫西。雷家有西安巨商雷玉保,雷文秀、雷苟气、雷笼等商贩。
河东村有千佛寺、尚三庙、菩萨堂、尼姑庵、秦汉墓等古代建筑,也流传着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简介如下:
1、高望寨
河东村西南有一高峰,东西是陡峭山岭,南边是万丈悬崖,北面土质肥沃,翠柏参天。此寨为何叫高望寨,还要从斜对岸的高门关说起。在北宋赵匡胤时期,叛将郭延德招兵买马,屯兵数万,集于卢氏,伺机东进。赵派大将高望及其子怀亮怀德分别驻守关阳阁、关底河、关上,因三个关隘均有高家父子把守,故总称高门关。据《洛宁县志》卷一大事记记载:“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雍州刺史王诞后军外兵参军庞季明入长安招和夷夏,自赀谷(今下峪)入卢氏,过高门木城西去。”高门木城就是高门关,是一座关城,建立于战国时期,就是关上村。村西有一沟叫关沟,关沟面对洛水,上写“高望碥”。高门关斜对岸的红石崖上古有“高望城”三字,就是镇守高门关的大将退居此寨而命名。高望寨后来就叫河东寨。
河东村财主为保其财产,在峰顶建起土筑围墙。兵荒马乱年月,富人上寨躲避兵匪祸害。民国中期,王化南与子王希仲又在寨上建四合院一所,一有风吹草动,便进寨固守。
河东寨西边是百丈悬崖,因红崖裸露,人称“红石崖”。崖上有一根横木,传说是“高望鞭”,原来是金鞭,后被南蛮子换成了木鞭。悬崖上多有寒号鸟窝,据说此鸟粪是治眼病良药,曾有南蛮子悬绳采鸟粪之说。

河东寨西南是悬崖峭壁,西阻洛河,逼水北流,东拒公路,转而渡洛。河无舟桥,行人止步。或有勇夫,从红石崖根攀援而上,多坠崖落水,死于非命。久而久之,乡人称为“小鬼腿”。有洛阳县翟家屯王作舟旅居下峪西施村时,躬身测量,出资雇匠,硬在小鬼腿之膝下凿出层层石凹,安上根根木桩,供人上下攀行,天堑变通途。凡路过此处者,无不赞其善行。故将“小鬼腿”改名为“石梯子”或“善人梯”。
2、千佛寺
故县镇河东千佛寺,大约创建于佛教鼎盛时期的唐朝。由正殿、前殿、南堂三部分组成。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所画山水人物,惟妙惟肖;鱼鸟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正殿供奉释迦牟尼像,前殿为四大天王,两殿偏房有哼哈二将。正殿东侧有钟楼,西侧有鼓楼,四周古柏参天,林中有佛塔一座,高达数丈。
据传千佛寺建成后,大小和尚已到,只缺铁钟一口,不能开院奉神。一日,一个和尚正在打扫寺院,突然一阵风起,从空中飞来一钟,和尚眼疾手快,举帚打去,钟落风停。众和尚齐心合力予以安装。这便是“铜钟落北京,铁钟落河东”的来历。此后,寺院年年有香会,香客云集,热闹非常。解放前夕,千佛寺开始败落,九二年故县水库下闸蓄水,千佛寺遗址淹没于汪洋之中。

3、尚三庙
尚三庙位于河东村沟口处,坐北面南,面对清澈流水。有联曰:“庙迎清水千年照,面对青山万株柏。”正殿五间,中有尚三像,手执黄汗蛇,威武雄壮,左右有马王、青苗、火神等相续排列。前有献殿,再前有山神庙、土地庙,西有风婆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有庙会,大戏三台,高跷、垛子、狮子、旱船竞相表演。庙内香烟缭绕,人多如织。1938年,由河东的王化南主持将尚三庙改建成学校。1987年,水库移民,学校被拆除。

4、江子坡的传说
故东村有一座坐南向北的山坡,满坡江子树,茂密遮日,名曰江子坡。坡西端有一棵暴榆树,树围丈八,高十余丈。树冠遮地亩余,风来枝动,响如雷声,远传十里。过往行人常在树下歇脚乘凉。传说有一帮赶脚挑贩的人路过此地,在树下歇鞍喂马,左找右寻无乘料器具,偶然在林子里拾来一个砂盆。结果,一盆料几头牲囗没有吃完。他们认为是宝盆,用毕,埋在一棵干了顶的大树根旁,打算回来时带回家去。待他们返回时,江子坡的树顶全干了,再也找不到埋盆的那棵干树,便扫兴而去。
5、成章背狐狸
王成章是王海贞之子。成章背狐狸富有传奇色彩,据说他能辨别狐狸的行走路线。冬天的夜晚,狐狸在山上难以觅食,就到村子里转悠,伺机偷鸡吃,成章就在狐狸常走的路上挖个坑,坑上盖板,板上掏洞。他则逮只鸡蹲在坑里,打着鸡叫,狐狸闻到鸡气味,又听到鸡叫声,馋涎欲滴,就到坑边伸出爪子进去抓鸡,成章趁机抓住狐狸腿连同木板扛起就走。狐狸隔着木板,抓不着,咬不着,束手就擒。
6、当中院
故县河东村东沟崖口,古时有一幢小院,人称“当中院”。院的主人王来刻苦好学,专心攻读,废寝忘食,不知有多少次把墨水当做饮水喝。得中进士后,因身后无子,谢绝赴任。后收侍女为妾,80岁得子,取名王八元(其后辈人王乐庆、王乐文现住在卢氏县范里镇冯家岭)。王来不进朝供职,而在家主持修建王家祠堂一座,建筑样式仿中岳庙,祠堂中树旗两面,传锣、执事、万笠伞等齐全,雄伟别致,在洛宁首屈一指。
7、河东寨战斗
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谢富治兵团4纵12旅34、35两个团于1947年8月29日攻克洛宁县城后,乘胜西上下峪,剿伐王希仲部。
王希仲,曾任洛卢抗日自卫军司令,1946年解放军某部队从中原经洛宁西进,王希仲以武力阻击。王国基,系王希仲堂兄,曾任洛卢抗日自卫军副司令。1947年,组建洛宁剿共司令部,自任司令。盘踞在距下峪十里的故县河东寨上,强迫民工日夜加紧修筑工事。
1947年9月4日,解放军潜伏于寨东密林中,上沟塬头、小古度岭上也悄悄支起了大炮,河东塬上亦埋伏有解放军,把河东寨看得清清楚楚。先用轻型武器向寨上开枪射击,民工四散奔逃,王希仲预感不妙,乔装下寨携亲信潜逃卢氏。王国基凭险固守,继续顽抗。入夜,部队发起进攻,炮声隆隆,硝烟弥漫。黎明时分,河东寨被解放军攻破,守敌四散,共计歼敌150人,缴枪百余支,王国基率残部百十人潜逃西山,下峪宣告解放。
河东村是历史名村,千百年来,河东人受到洛河水的滋养,加上佛教、道教文化的熏染,村风正派,民风纯朴,其文化基因、志趣性情比周围各村略高一筹。他们爱看戏,爱唱戏,业余剧团场面齐全,戏装齐备;他们爱打球,爱看球,篮球场上人声鼎沸,场内哨声不绝,竞争激烈;场外群情高昂,加油呐喊,此起彼伏。就连赶骡马车的董照丰,也把鞭子耍得出神入化,鞭打麻雀,百发百中。

1987年,故东村民响应政府号召,支持故县水库建设,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移民搬迁,除部分村民上靠和投亲靠友外,大部分抛家舍业,背井离乡,迁移到陈吴、涧口,留下一排排空荡荡的窑洞伫立在萧瑟的寒风中,诉说着人去楼空的悲凉。(本文部分史料摘录于《故县史话》,特向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洛宁县下峪镇人。从教30余年,爱好写作,作品曾发表于《教育时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著有《百年下峪》一书。近年诗文散见于《洛宁文友》、《洛宁城事》、《永怀河洛间》、《搜狐网》及《今日头条》等媒体。其中《下峪轶事》在《永怀河洛间》连载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