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今学者的考查进行推测,公元前571年老子诞生在涡wō河北岸的陈国相地,也就是今天中国河南省和安徽省交界的地方。据说老子的几代祖先都是贵族,曾担任过各国的史官,这样的家庭背景对老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幼年的老子聪颖好学,举止言谈中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静。不过到了老子这一代,李氏家族的家境已经衰落,想要依靠家族的力量为老子寻得一名优秀的老师,以当时看来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是一个天才的诞生总是离不开命运的眷顾,老子也不例外。
一天,一位老人来到老子的家乡,发现了气质独特的老子,老人从这个有些早熟的孩子身上~看到了惊人的悟性~和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于是老人便收老子为学生,并且分文不取,义务地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这位老人就是楚国的大学者商容。
商容是所有关于老子的史料中唯一有过确切记载的老师,虽然有关商容的生平,史料中也没有说明,但从日后老子的成就来看,这位善良温和的老者在那个贤者百出的时代里也必定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古籍《高士传》中曾记载了商容与老子的一段对话:
——经过故乡时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经过故乡要下车,这是表示不忘故乡,不忘根本的意思。
——从高大的树木旁边经过,要小步快走,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这是要求我们要尊老敬老。
年幼的老子在师从商容的数年时间里,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知识,还在老师循xún循善诱下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老子人生的起点,为他瑰guī丽而又波澜壮阔的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557年,十五岁的老子为了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修习,开始了游学生涯。老子从家乡来到东周王朝的国都洛邑。此时的洛邑远没有旧都镐京的威严大气,但因典籍的众多,让这里成了天下读书人的圣地,是春秋时期一座思想最为自由开放的城市。当时有一位学者称: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在老师商容的推荐下,老子拜见了周王室中掌管文教的官员,顺利进入周朝官办的学校——太学。太学是当时天下的最高学府,汇集了许多学者贤人。治学严谨而开放,思想通过而自由,在这里,老子除了认真研读传统古代经典外,还四处求教,学习了天文、地理、人伦等方面的知识。伴随着洛邑城里的晨钟暮鼓,老子的学业日益精进。十年的太学生涯,让老子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睿智的青年。
公元前547年,老子凭借着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的学术才华,于东周王庭中担任藏史一职,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国家档案局局长,掌管天下的图书典册和重要文档。浩若烟海的典籍和先贤著作,让渴求真理的老子如鱼得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书籍,使自己的内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在这一方斗室之中,老子以书为伴,一待就是数十年。
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大地,正处在一个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的时代,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间互相争霸,百姓苦不堪言。连年的战乱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醉心于先贤王道中的老子也不得不将视线转向了民间,他深深感受到百姓的疾苦贵族的残暴,这一切促使老子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名精通礼制的学者,老子最初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周王室恢复王权,让整个国家回到礼乐统治天下的时代,但是此时的周王室能够找回逝去已两百多年的荣光吗?看着钟情于歌舞美酒的周天子,老子心中矛盾的企盼着。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宴请晋[jìn] 国大臣籍jí谈。在觥[gōng chóu]筹交错的席间,周景王借着鲁国敬献来的酒具,向籍谈索要起晋国的贡品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籍谈竟然以晋国很少接受过周王的赏赐为由,拒绝了周天子。
关于这次宴会,也许只是周景王无数宴会中最为普通的一次,但是它却让负责记录周王一言一行的老子对振兴周王室的幻想彻底破灭。自觉失了颜面的周景王气愤异常,他列数了王室赐给晋国的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
堂堂周天子不思进取,向诸侯们乞讨度日,王朝的威望已一落千丈,不可挽回。一个怎样的法则才能够真正使土地变得宁静,使人间变得太平?而生命的意义又在何处呢?在一片迷惘中,老子开始了对天地间真谛所在的探寻。
幽兰,石家庄人,曾经从事企业管理工作,退休后喜欢模特,喜欢朗诵,用灵魂读诗,愿在诗的海洋中感悟人生,愿以声音传播正能量,以书香浸染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