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街上热闹起来了。那沸腾的人群,川流不息。采购年货,选时装,做精美的发型。漫步街头,最引人注目的是红红火火的春联。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联发端于桃符,《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桃符也。“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对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作家黎汝清说:"童年的爱好,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生要走的道路。"我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烙印在心里。 我少年时光,对看春联、写春联就有浓郁的兴趣。记得八九岁时,我看曾问爷爷,民国时间一般都贴什么内容的春联,爷爷告诉我“春风夏雨秋月夜,唐诗宋词汉文章"。从此这幅对联就印象在我脑海中,后来我读高中,看到一本有关对联的书籍《对联纵横谈》,书中正好有这幅对联,不过有一点不以致,书中是"春风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我后来想,可能是我爷爷记错了。不过这己经让春联在我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
我少年时读书的小学,校长刘小春是北京知青,戴眼镜,留背头,穿白衬衫,文质彬彬。毕业于师大附中,有文化底蕴。他每年都是亲自写春联,写的字又多又好,给我很多启蒙。如有一年春联是: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还有一年是:
看一代少年人人雄姿英发
为千秋伟业个个斗志昂扬
新年开学第一天,我一个人会在学校大门口站好长时间,体会校长写的春联,读的似懂非懂,看的心花烂漫。我把春联记在本子上,并摹仿校长字,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写。 还有一件事,更值得我体味。 少年时代,每逢过年最有意义的事,每天去看村西头一个张姓前清秀才写春联,他总是用很大一支笔,在对开红纸上写五字或七字联,有时写隶书,有時写行书。字体很大,又黑又方,遒劲有力。好现在仍然记得五字联:"雪拥梅花俏,春归柳色新",“开门闻喜讯,举步见春光。“七字联:"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象新”,“春至红梅香万树,岁更爆竹响千门。"张秀才眼睛不好,看不清楚己编辑好的对联,有时间会让我们给他一字一句读,他只专心的写对联。我总感觉秀才好像鲁迅笔下孔乙己,字写的好,但人过于麻烦,不干练。 我第一次写对春联,是在上高一时,那时老秀才已经去逝了,村里文化人少,只能自己想办法。不过自己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坚持写仿,还是有书法基础的。为了写好春联,自己几天前就在报纸上练习,找找写春联感觉。 腊月二十八,早上起来,就开始动笔,浪费了几张红纸,才写好第一幅大字春联:云霞成异彩,梅柳动春风。"春联字体虽然没有老秀才的老辣,但也幼稚中见精神。这种体验为自己日后,潜心着力书法,临摹不缀,打下了基础。
之后数十年,每到春节将至,别人逛街都是购物,我却总是看民间的春联市场,看那些形形色色的老者写春联,他们的春联有的俊逸,有的遒劲,有的轻盈,各有特色,各具风格。同时,我会把好的春联用笔记下来,慢慢的品味,从中寻求神韵。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晋北当兵时,有一年春节前夕,《环球时报》举办环宇大团圆迎春征联活动。团政治部组织战士积极参加,我们连队很多战士都参加征联活动。其中有一个下联:"月圆有日,人圆有日,何日彩云归",要求征集上联。这个对联意思是表示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落叶归根的。我当时查阅了很多书,认真研究了几天,也没有对出。征集活动快要结束时,有一天晚上看电影《海外赤子》,我受到启发,晚上苦思冥想后,对出“花落思乡,叶落思乡,他乡赤子在。"虽然没有获得奖项,但是我认为对的很好,切中主题。后来,指导员在讲评时,还给予肯定和表扬。用现在语言表示,贵在参与。一次小小活功,我的参与,让我掌握了很多对联知识和特点,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句句相衔,字字相丽,修短取均,奇偶相配等。
后来使用手机,有了短信,微信。每到春节,给亲朋好友的拜年祝福语,必定以对联方式编辑发出。对仗工整,句句经典。记得用短信拜年时,我第一个短信是发给部队战友老排长戴文智,内容是一幅对联:
聚军营保国家战友情深
归故乡创新业鹏程万里
又是一年贴对联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选择适合的对联贴在门上。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房子的大小,无论家里有几口人,每家大门上的一幅对联,是与这些外在的因素无关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对联短短的两行字中,就能体现。仔细品读,每一幅对联,都有着深远的寓意,还有着工整的对仗,既有古典的深意,又有现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