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年初一
唐春业
小时候对过年可有兴趣了,很多场景历历在目,特别是年初一的三部曲让我最难忘 。那时的我十岁左右,早就盼着过年呢,年前大人们清扫房屋,置办年货,又为孩子们拆洗衣服,一派忙碌的景象。 大年三十整个晚上几乎没有睡觉,盼来了黎明,也盼来了新年的第一步曲——烧点旺草。
我三叔是每年点旺草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我们都集中在我的三叔家,有七八个孩子,等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我三叔提前已经将旺草准备好,旺草是一捆干草,也就是谷子的秸杆,里面放些五谷杂粮、黄表等,放在大院中央点燃,火光在黎明中燃烧,我们在点着的谷草边上围成一圈,一边烤着火,一边说着吉祥话,祈求五谷丰登,祈求幸福富贵,祈求身体安康。大人们还让我们撩开棉袄,烤烤肚子,说有肚子疼的人让大火烤一烤,能祛病疼。火势慢慢的小了下去,三叔待他全部熄灭才离开,我们也在一阵鞭炮声中回了自己的家。 我们各自回家吃点心 喝糖水,开始了新年的第二步曲——拜年问好。
首先向家里的大人问好,再去往自己的长辈家、亲戚家、关系好的同事朋友、相知故旧家拜年。走到街上、巷子里也不断碰到拜年的团团伙伙,大家互致问候,互相拜年。“拜年了”此起彼伏,回响在街街巷巷,到谁家拜年,时间虽短,但其味无穷,大人互致问候,孩子们得点压岁钱,那时候的压岁钱也少的可怜,一般是一毛、两毛,家中实在没钱也有给几分的再或者给点糖或炒豆的,不过这样的人家很少,再没钱也想方设法少给孩子们点。拜年如同一道温馨的桥梁。可以把曾经忽略的亲情、意外丢失的友情,在一声声拜年的祝福里重新连接起来。古人言“相逢一笑泯恩仇”就是这个理,多长时间不说话了,一声拜年,许多仇家变亲家,愁脸变笑脸,矛盾变统一,冰释前嫌,人与人更和睦,社会也更和谐了。那时虽然不懂这个理,但也看到平时不说话的人互相一声问好,也和好如初了,即使过隙很大,也不至于人家向你问好,你不搭理人家吧。大概问好的初衷除了祝福以外也有让有过隙的人有个和好的机会吧。拜年也是传播礼仪孝道的绝佳机会。无论你平时有多忙,或者是忘记了问候老辈,过年这一天你必须去向老辈拜年的,不知道拜年,不懂的拜年,那是会被人家笑话的。让你从小知道心中有老人。
拜完年几乎全村人都涌向一个方向,迎来了新年的第三步曲——共迎喜神。 从我记事起,每年都跟着大人们去“迎喜神”。喜神传说是吉祥神,据说喜神在腊月和灶王爷等诸神一起升天,正月初一返回人间。迎喜神就能驱灾除病,吉祥平安。大年初一早晨,村里无论男女老幼,只要走得动的,基本全都出动了,饲养员和车官们还要牵着队里的骡马牛羊,孩子们的腋下和牲畜的头上都戴着由红线串起来的谷草节、蒜瓣、红布条,说是可以辟邪;有的人手里还拿着黄裱和香,大概喜神回来的方向是有人给算好的,所以大家涌向这个方向的村外。向喜神来的方向下跪,摆放点心果品,烧香祷告,祈求喜神赐予好运和幸福,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祷告完毕众人站起,鸣放鞭炮,迎喜神活动在鞭炮声中圆满结束。迎喜神回来,还要先回自家转一遭,说是把喜神带回家了。迎喜神这一习俗,后来逐渐停止了。
当然新年的风俗很多,只是这三步曲最令我难忘。
忆年初一
老来闲展梦谈乡,犹思儿年趣味长。
旺草红燃童影伴,喜神降纳烛花香。
抱拳揖拜多诚絜,爆竹窥开淡曙光。
窗外雪连阡陌路,早将新绿托春阳。

作者简介:唐春业,男。笔名:大唐天下。河北省涿鹿县人。经济师职称。退休前在县农村信用联社工作。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会员,张家口诗词协会会员。酷爱诗词,尤喜古律。常用诗词记录生活见闻。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