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掰字典,凭直觉知道“贩”字的内涵应该是一种商业活动,即把东西从甲地低价买进再运到乙地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当然 是以付出艰辛的劳动为前提的。
那年正念高二,临近暑假,我和选民建华二位同学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在我的提议下,我们把目标集中在贩西瓜这个项目上。原因有四:其一,暑假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又是西瓜上市的旺季,而其他瓜果正在孕育之中,尚不应时;其二,西瓜汁多味甜,消暑解渴,价格适中,老少皆爱,小孩尤甚,大人若不愿买,经不住小孩软磨硬缠,只好缴械投降,乖乖敞开腰包;其三,我的家乡离集市较远,且交通不便,西瓜难于到达,一旦运达,利润一定可观;其四,乡下经济落后,但粮食药材丰富,必要时可以用西瓜兑换物资,不怕黄了生意。
基于四点原因,既然心向往之,说干就干,毫不迟疑!且约法三章,信誓旦旦,肝胆相照,坚持到底,纵是刀山火海亦应赴之蹈之!若半路被困难吓倒半途而废或打了退堂鼓者,则永被踢出“三人团”,且永世不得复团!
实践证明,此约定的强大威慑作用,在具体贩卖实践中确实起到了稳定队伍,促使成功的效能。
目标实施之前经初步研究决定,西瓜的贩卖区域主要是我的家乡及邻近地区,采用货物一次运达,然后在我家安营扎寨,最后送货上门分而卖之的战略。
暑假来临,贩西瓜随即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要突破的第一关是低价批发西瓜。
我们学校所在地是一个镇点,集贸市场上集聚着很多西瓜摊点,批发零售兼营。常言道,腰里无铜不敢胡行,我们的身份是穷学生,是名副其实一文不名的穷光蛋,做生意,本钱的没有! 唯一的金字招牌是三本一文不值的学生证。
“老板!你这西瓜咋卖哩?”。 我们三人瞅准一位摊主,凑上前去搭讪。
“两毛!多了还可以优惠,你要多少?”。摊主见有人来买西瓜,脸上立马堆满了笑。
“我们要得多!起码一拖拉机!不过价钱你可要优惠!”。我们没有与摊主套近乎,立马抛出心中的想法。
“好商量!好商量!”。摊主见我们要的多,脸上的笑也更多了,旁边一位开拖拉机的也凑了过来看我们谈生意。
我们和摊主你来我往地讨价还价,最后敲定每斤一毛五卖给我们一拖拉机西瓜。
“不过,我们可是赊账,等我们卖了西瓜再还你本钱,你看咋样?”。待一切谈妥,我们才使出了杀手锏,打了摊主个措手不及。摊主一愣,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消失殆尽,像皮球扎了一刀子顿时放了气。
“赊账可以!但你们得找个熟人担保,否则生意谈不成!”。摊主迟疑了片刻,赊吧,怕放了鹰;不赊吧,又怕黄了生意。
“熟人没有!不过我们可以拿学生证作为抵押!”。我们吃准了摊主的心理,不亢不卑钢梆硬正地说。
“看你们都是穷学生,也不像骗子,又都敢闯敢拼,就凭这,赊给你们了!不过,学生证我得替你们保管几天!”。摊主做出这个决定时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又似乎包藏了很大的祸心。
“那就多谢了,等卖完西瓜,我们还在这里见面,不见不散!”我们把学生证递给摊主,摊主验明正身,随即塞进系在腰间的皮包内。
出乎我们的意料,摊主如此爽快,毫不费力就把生意谈成了!后来才知道摊主的爽快后面竟然隐藏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因为拖拉机司机和摊主是熟人,拖拉机司机给我们运送西瓜的生意也自然而然的谈成了,把西瓜运到我家,三十公里路程,四十块钱运费,当然还是欠账。
杀麻见茬,接下来过秤,我们把西瓜装进一个大麻袋,秤钩挂在袋口,我和选民抬秤,建华负责记账,拖拉机司机负责在车上接应,一共过了十几秤,每秤均有一百多斤。
奇怪的是,摊主在拨秤砣的时候,一只手始终不离麻袋,秤杆总是忽上忽下,稍微平稳就急速报出斤数,司机在车上也喊“郭奋!手下留点情!”。莫不是西瓜摊主的名字叫“郭奋”?
我们三人急着称西瓜,并未完全留意摊主的小动作和拖拉机司机的话语。
拖拉机装满,一千六百斤西瓜;太阳落了山,顺利运达我家。卸车时,随即给西瓜点了数,放在凉处,盖了席子。西瓜一百二十又三个,除去杀掉一个用来庆贺“西瓜贩运公司”揭牌,其余则作为利润的源泉好生存放。
首战告捷,旗开得胜,没花一分钱,事情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正应了一位哲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内心里真是比吃了蜜糖蘸西瓜还甜。
一夜无话,第二天我们先于太阳起身,套起我家的架子车,装了三十个西瓜和一个充气筒一杆盘子秤,草草吃过早饭就出发了,目标是山那边的河南地界。
我驾辕,选民拉套,建华推车,经过村道的时候我害羞怕熟人笑话,就深深地埋下头拉车,眼睛盯着自己交替迈动的双脚,嘴上催着选民和建华使劲,理由是趁太阳未升起赶紧赶路,而内心的小秘密是不能让他们二人窥视出来的。
三人齐齐用劲,车轮便转得哗哗,不一会便来到一座山下,这座山是陕西与河南的界山,翻过山就是河南地界。
通向山上的路是一条简易公路,修成以后就没人养护过。向山上望去,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在山间环绕,绕完一个“之”字垂直距离却只升高了十几米。
这时,太阳已经高高的升起,发出炫目的白光,喷出火辣辣的热浪,我们开始爬山,仍然是我驾辕。
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路面剥蚀十分严重,石块罗列,水沟蜿蜒,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脚踏实地才能用上力气,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极大地努力。麻绳做成的拉带浸透了汗水深深地勒进肩膀上的肉里,一用力就火辣辣的痛。额头的汗水似泉涌,模糊了双眼,汇集到下巴尖顺脖子经胸部流进裤腰,使劲点一下头,一片汗珠竞相而下,落在石头上发出“嗞”的一声。但我们心中却只有一个目标:拉车上山,永不退却!拉车上山,永不退却!
车轮在乱石间跳跃,车身在车轮上颠簸,突然间车轮陷进一个坑里,车身严重倾斜,三人用尽吃奶之力,可车子仍然是前也不能进,后也不能退,万般无奈,卸下瓜,抬起车,装上瓜了事。
望望山头,还有一半的路程,从家里出发至半山腰,足有二十多里路,全是我一人驾辕,既要掌握方向又要使劲拉车,汗流尽了,没有了一点力气。
西瓜装上车,建华觉得该他显一回身手了,可人廋得像猴子,驾辕就像耍猴子,一使劲只见腰身左右扭动,车子却是一动不动。无奈换了选民,情况略有好转,可行进不到二百米,自动要求歇息片刻,放下车辕杆,早已经是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坐下去再也起不来了。
望着遥遥无尽的路,三人都不说话,看得出是各自有了想法。当初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才做出了如此草率的决定,进而导致了如今骑虎难下如刺梗喉的两难局面。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办法有且只有一个:宁叫挣死牛,不叫车回头!
此时,早上喝的两碗稀汤早都变作热汗出了,肚子一阵紧似一阵地叫,建华的眼睛瞄上了车上的西瓜,则被选民狠狠地一眼给盯了回去:“咋啦!打起西瓜的主意了?别忘了本钱还欠着人家的!”。建华无奈地说:“我就不爱吃西瓜,只是看看而已!看西瓜热出汗了没有!”。建华的这句话引得我们一齐笑了,随之也来了劲儿。
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西瓜就在唇边却不能吃,你说这叫什么事儿!世上还有比这更残忍的现实吗!
我们一鼓作气,终于赶在日上中天时分上到了山顶,略事休息便开始下山,正式跨入河南地界。
别说下山车好拉。
上山是人拉车走,下山是车推人跑,上山是弯腰拉车,下山是直腰扛车,自然下滑的车子受到人力向上的抗衡才能保持缓慢下行。我个子高仍然驾辕,选民倒拉绳,建华则两手紧抓车帮,岔开双腿,双脚踩在刮地的车尾上以增加车尾与地面的摩擦力。
三人磕磕绊绊终于下到坡底,进入一个村子。我们把车子停在村子中间反复高喊:“西瓜进村了!又圆又甜的大西瓜!”。我们本以为村民会从四面八方一齐涌来把西瓜一抢而空,不成想这里的村民对西瓜的反应很冷淡,吆喝了半天却不见一个人出来买瓜!
正在纳闷时,一个小孩儿的身影在西瓜车旁一闪,立马跑进院子,拉住妈妈的衣襟:“妈妈!我要西瓜!我要西瓜!”。妈妈好说歹说:“西瓜里有虫!吃到肚子里就把肠子咬断了!”。可孩子就是不听:“西瓜里没有虫!就要!就要!”。孩子见妈妈不为所动,就滚在地下,翻滚着哭喊着:“我要吃西瓜!我要吃西瓜!”。到底妈妈拗不过孩子,才买了我们一个西瓜,孩子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花抱着西瓜回家了。
多亏了这个小孩,让我们卖出了第一个西瓜,这是我们卖出的具有历史和纪念意义的第一瓜,建华记好了斤两和钱数。我们继续叫卖,村民分明听到了我们的吆喝声,可就是不来买西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希望在另一个村子找到答案。
顺河而下,来到第二个村子,村子不大,大约五六户人家。我们在一棵大槐树下停稳车子开始吆喝,叫卖声立刻引来了三五个孩子。其中一个豁着牙,鼻涕如同一条白色的虫子在鼻孔和上唇之间上下蠕动的孩子急速向家里跑去,边跑边喊:“大!大!来西瓜了,不是夜里那两个卖西瓜的!”,这里人把爸爸叫大,把昨天叫夜里。孩子的喊声刚落,一位敦实的中年汉子从屋子里出来,一边观察着我们一边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说是从陕西过来的,又问我们西瓜多少钱一斤,我们说三毛钱一斤,中年汉子又把我们端详了几眼说:“价钱还可以,不过你可得把秤称好,如果你跟昨天卖西瓜的一样弄法,我们不但不要你的西瓜,还要把你们赶出村子去!”。我们连说:“绝对!绝对!放心!放心!”。
中年汉子要了我们一个十一斤重的西瓜,又让孩子取来他家的秤称了,还是十一斤,于是很高兴地掏了三元三角钱。然后汉子朝村子里大婶二妈狗蛋柱子地喊了一通,一下子男男女女地又出来了七八个人,于是又卖出了七八个西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阴霾的心情一下子云开雾散!
“大叔!昨天是怎么回事?听你的口气昨天咱们这里还来过一拨卖西瓜的?”。刚才中年汉子无意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我们在上一个村子里的遭遇似乎与这几个卖西瓜的有关,于是我决定沿着这个话题继续深挖下去。
“可不是吗!他们是从我们镇子顺河上来的,人家可比你们耍得大多啦,好家伙!人家开的三轮车,穿的花衬衫,戴的黑墨镜,可恨的是他们的心比他们戴的墨镜还黑,八斤重的西瓜硬是给我们称成了十斤,还把价钱给我们算成五毛钱一斤,哪能一个萝卜两头切呀?我昨天看他们猫眼不顺,就多了个心眼,要不是早被他们捉啦!他们这样胡弄,我不干了,我一顿臭骂,他们灰秃秃的跑啦!临走时我还撂下一句话,让他们永远不要到我们村里来卖西瓜,要是再来就把车给他们翻了!后来听说他们到了你们来时经过的那个村子又是故伎重演,也是没卖一个西瓜,最后灰突突地回了镇上!”。汉子的一席话彻底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团,难怪!难怪!上一个村子的人把我们当成昨天的那伙人了!我们也在心里告诫自己:把秤称好,公平交易!不然,那伙人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临别,中年汉子告诉我们说:“你们顺河往下走五六里撇右手有一条沟叫黄春沟,沟里有十来户人家,因为路背,卖西瓜的一般不去,如果你们到那里去,这车瓜基本上就完了!”。我们连声道谢。
告别了中年汉子,我们继续顺河而下,到了一个沟口。此时日头已越过西边的山脊,沉向了山的那边,一位老农正荷锄而归,我们向老农问了路,老农说此沟正是黄春沟,进沟七八里就有人家。
进沟的路刚好一辆架子车的宽度,且坑坑洼洼极其难走,但为了赶路我们哪顾得了这些。赶了一程天已完全黑了,前面的路却越来越陡,踏在布满石子的路上只想往后滑,每前进一步都是极其困难的,热情似乎把汗水蒸发干净了,只觉口里在冒火,心在胸腔内突突地跳。
终于爬上了坡,前面隐隐约约看见了灯光,接着犬吠声也远远地传来,这光亮这声音像萎靡中的兴奋剂,像迷途中的指路灯,像大海中的稻草,令我们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我们像马上要见到亲人一样,拼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向灯光扑去。
接近人家,凭感觉知道狗在跳着高的狂吠,似乎狗的异常反应引起了主人的警觉,只见一只灯笼的光亮从房角闪了出来,我们见有人出来,就大声喊:“老乡!把狗挡一下,我们是专门给你送西瓜来的!”。“送西瓜的?那快进屋!”,主人搭话了,接着主人又说:“黑子!回去!”,狗吠声就立即停止了。
我们随主人进了屋,顺手就把一个大西瓜放在了主人的堂桌上,拿起他家的菜刀,手起刀落,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顷刻间翠皮红瓤的西瓜牙子就摆满了一桌子,我们招呼主人一家过来吃,我们反倒成了主人,主人成了客。主人也招呼我们吃,我们却说:“我们是卖西瓜的,早把西瓜吃腻了!”。这话骗了主人,也骗了我们自己。
主人一家吃着西瓜,连夸我们的西瓜甜,还说卖西瓜的嫌进沟的路难走还远,从来不到他们村里来,夸我们几个小伙子不简单,竟把一车西瓜弄到沟里来了,真是佩服之类的话。
西瓜吃完,主人端上了玉米糁稀饭和玉米面发糕,我们三人说不饿那是假的,此时见了饭食,本应该狼吞虎咽才对,但我们必须装得文文雅雅,装得客客气气,吃完饭还把桌子收拾了,在家的时候我们一个比一个懒,一个比一个难伺候,大人把饭送到嘴边还嫌凉啦热啦咸啦淡啦的,不知道那天晚上我们咋就成长得那么快呢!
饭后,我们歇在主人的一间闲房里,瓜车放在院子里,透过窗户,是谁把一块西瓜皮扔到天上去了?噢!那是一弯月牙嵌在苍穹!我们真的累了,头一挨枕头就到了另一个世界。
真是要命!不知是哪个缺德的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的,我们极不情愿地睁开睡眼,才弄清已是第二天早晨了。
院子里集聚了十几个人,这些人要干什么?是来抢西瓜的?这个念头一闪随即就被我否决了!要抢西瓜还用把我们叫醒?趁我们在睡梦中尽管拿就是了!这时,其中的一个发话了:“跟你们商量个事,你看,你们是卖西瓜的,我们想买西瓜却没有钱,不过别怕,我们这里的玉米多,我们想用玉米换你们的西瓜,如果能行,你们这些西瓜我们全要了,如果不行,西瓜是你的,玉米是我的,谁不差谁的!你们看咋样?”。
玉米换西瓜是乡下惯用的办法,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只不过是各算各的账,西瓜每斤三毛,玉米每斤一毛五,若用玉米换,除了价钱相抵还要多给一些。我们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一致,一斤西瓜兑换二斤半玉米。
按顺序过了秤记了账,十几个人各自抱西瓜回家,有的人竟然要了两三个,然后整袋子的玉米从不同的方向被扛到我们跟前,旧社会给地主交租子的情形也不过如此,淳朴的山民连袋子也奉献了。我们特此留了一个西瓜送给昨夜打扰的那户人家作为回报,主人要给我们玉米被我们坚决回绝了。
叽叽喳喳的小孩如百鸟朝凤,一齐向我们涌来,问我们还来不来,我们说来,并让我们一定说话算数,还说他们家的玉米多着呢。但我们以后的行动却破灭了孩子们的希望,我们并没有兑现承诺,毕竟这里的路太难走了。唉!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如一汪清泉,真是清澈得透底,却让我们给污染了!
顷刻间,二百多斤西瓜变成了五百多斤黄橙橙的玉米。至此,第一趟西瓜胜利售罄。与乡亲们告别后打道回府,整车的玉米比来时的西瓜重了许多。我们历尽千难万难,终于在次日日落西山时回到了我家。
如法炮制,第二第三第四车西瓜亦在我们的百般努力下销售一空,除了兑换玉米,还把销售西瓜的现金全部用来收购了中药材五倍子。
在卖西瓜的过程中,三毛就三毛,从来没人砍过价。可有一位身材丰腴,穿戴时尚,脸盘如一轮满月的妙龄女子却对我们的价格举起了斧子,就出两毛五,被我一句“你啥时候也学会跟人砍价了?”给噎了回去。我这话的言下之意是他不尊重我们的劳动还斤斤计较。姑娘脸一红就再也不砍价了,心甘情愿地买了一个西瓜。还有一位姑娘,嫌西瓜皮烂了要压价,我一句“要是西瓜皮全烂了才好呢!”又给顶了回去。此句话的意思是西瓜吃瓤不吃皮,皮烂得越多买西瓜的人就越占便宜。
卖掉的送掉的吃掉的所有西瓜,每个都过了秤记了账,总计一千二百斤,可我们批发的是一千六百斤,四百斤西瓜到哪里去了?此时,学校门口西瓜摊主过秤时手不离麻袋与拖拉机司机喊“郭奋(过分)”的举动就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同时也为“四百斤西瓜到哪里去了”揭示了完美的答案。四百斤西瓜被摊主当场“吃”掉了!
西瓜卖完了,接下来处理“后事”。
我们叫了村里的一辆跑运输的三轮车,把兑换来的玉米与五倍子全部运到镇子上卖了,除去西瓜本钱和运费,每人分了六十四块钱,前后历时十天。
一场轰轰烈烈的西瓜贩卖大剧终于落下了帷幕,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插曲,但在我们三人的人生经历中却无异于一次长征。贩运西瓜期间,我们经历了一般人难于想象的磨难。我们守着西瓜不能吃,肚子饿了讨过饭,口渴了就把嘴巴伸进河里如饮马一般猛喝一气,我们顶烈日战酷暑,遇山翻越,遇水趟河,漆黑的夜晚我们尚在山路上奔波,力气耗尽了歇一会拉车再走,当然我们也遭受过摊主的暗算,也领教过买瓜人的白眼,也感受过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但最终我们胜利了,把心中那个很小的卖西瓜梦想变成了圆满的现实,任何困难也没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每人分得的六十四元钱,更在于由此而获得的无法用金钱加以衡量的,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这就是面对困难,我们一往无前,没有患得患失,没有畏缩不前,没有半途而废,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向前!向前!向前!正应了清代名人蒲松龄的一对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