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现实主义成就诗的伟大
潘安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是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代表。《诗经》的写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历代诗人的标杆。
到了汉代的乐府,更是一脉相传,延续着风雅颂的传统。诗人们把笔触入到了社会的底层,反映普通老百姓的苦难,为他们鼓与呼,上升为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
以曹操的诗作为典型,反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的悲惨画面。形成一种文学倾向,叫做“建安风骨”;一个诗歌创作群体,叫做“建安七子”,在中国诗坛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安风骨”的雄浑悲壮风格,成为一个时代的诗歌的主流。他们的诗歌作品,开创了现实主义洪波,流风遗韵,延及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刚劲、苍凉、古朴、激越的旋律,响彻在历史的时空。
大唐,开辟了现实主义诗作的黄金时代。一句“万国衣冠拜冕旒”,囊括了天朝的鼎盛气象。在辉煌的另一面,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杜甫,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揭开太平盛世中的鲜明对比。而另一个伟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将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写得入木三分。他们两人的作品,折射出在光鲜背后的苦涩,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社会缩影。他们的作品,历经千年的洗礼,仍然永垂不朽,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在宋代,象范成大、梅尧臣等人,写出了不少关心农民的作品。他们反映贫苦佃雇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下,苦苦挣扎的情形的诗作。
宋词是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的高峰。宋代,又是一个民族矛盾突出的大背景,无论是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等,还是婉约派的李清照、吳文英、姜�等人都写出游牧民族南下,城乡居民颠沛流离生活,国破家亡的痛苦。唤起很多普通人的共鸣。元好问在宋元交替的时代,写出了“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的沧桑隔世感慨。
元曲以辛辣、讽刺、活泼、尖锐、俏皮、新鲜的口语,揭露了官场的腐败,恶霸横行市井、鱼肉乡里的丑恶嘴脸,描绘了社会百态图。
明清是思想禁锢,文化专制的朝代。文人墨客的诗作,不时遭到文字狱的陷害。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封禁的作品,在乱石的叠压下,手抄本奇迹般的在民间扩散。与人民同呼吸的作品,不仅没有禁住,反而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如《金瓶梅》、《红梅梦》小说一样,钦点禁书竟成了传世之作。
不怕打压,不怕封禁,好东西自然有人关注、有人欣赏、有人奉若圭璋,在民间传播开来。一经落地,便带着泥土的气息,蔓延着让人惊奇。往往有些怪异:越是封锁,越是帮助了作者与作品的扬名,帮助了作者与作品的逆势增长。如黄巢与宋江反诗一样,最后家喻户晓了。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列强瓜分的噩梦之中。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歃血赋诗,担起救亡图存的大任。近代秋瑾、陈天华、邹容等人的革命诗作,累遭查封,却毫无例外的顽强生长在恶劣的环境。
毛泽东、鲁迅等人的诗作,在文化围剿中,有着浓郁的人民大众性,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基层的沃土,贫困阶层的心声,大同理想,在长夜中悄然萌芽。在层层的封锁中,不仅没有消失,还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实现角色的转换。
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催生出有思想、有灵魂的作品,折射出阴暗角落的假丑恶,让人让人民去分辨什么是香花毒草。如一盏明灯,照亮着远方。
毛泽东说:“我们的文艺方针,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会把镜头对准底层人物,为人民代言,发出他们的心声,为他们鼓与呼。这种作品,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直笔抒写他们的艰难与无奈,还面膜的本质。
我们的诗人创作的作品,不是一次性的碗筷,一次性的布标、彩色汽球。去凑热闹过后,便曲终人散。追求作品的不朽,最起码的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应酬,唱月亮光光的作品,博得一时鼓掌,互相吹捧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任何时候,不乏带刺的玫瑰,不乏真知灼见的诗人,敢写一般人不敢写的诗作,敢发表一般平台不敢发的作品,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诗坛上的大侠。
前些年,在《中华诗词》上就看到了写黑煤炭、黑砖窑、黑工厂、黑包工头、黑髪廊等作品、直面血腥的掠夺与欺骗,揭秘丑恶的社会阴暗面,发人深思,路走到哪里去了?这些吉光片羽的作品,一下子打动了千万读者,受诉面顿时激起了阵阵波澜,很多人为这样的作品问世,大加赞赏。
有一个草根诗人叶文褔,写了一首《将军你不要这样》的诗,一发表,顿时引起轰动。伴之而来是凛冽的朔气,如刮骨的钢刀,几近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一朵奇葩,在封杀中,如一位金刚,竟然浴火涅槃。发自深层的呼声,如火山爆发,这种力量,是人为阻挠不了的。作为反腐诗作的先声,作者与平台,都表现了非常的勇气与胆量,让时间来检验一下,自不言而喻。
我们的诗歌作品,还必须有人间烟火味。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大多数普通人的情感,脱离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是空楼阁,可望不可及。
很多三应作品,在我陶醉中,自我感觉良好。旁观者明,只不过是玩弄一下文字游戏,娱乐一下而已。还有许多作品,干燥粗糙,读来味同嚼蜡。
我们的诗人,应该多写些健康积极乐观的作品,真实的记录了时光大浪沙。清新明快脱俗的的作品,并不囿于个人的情调,让读者不知所云,高深莫测。如在雾里看花,难免多了几分遗憾。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诗人在苦苦追求,如何达到这种境界。而反映民生的诗歌作品,以强大震撼力,超常的磁场效应,如遥控器一样,把视觉带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情结中。这种非凡效应,个中的妙诣,一般人很难进入其中的世界,掌握到内心深处的温度。
诗,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如稻谷做成饭,是生活;酿成酒是精华。
诗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从小的时候,就读唐诗。“春种一粒籽,秋收万斗粮。四海无闲田农,农夫犹饿死”。这个写实,铭刻在多少童子的心中,在学生时代,就播下了现实主义写作的种子。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那些草根布衣,跟现实主义最近,感触最深。他们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写出的作品最能感染人。
环境决定人的命运,决定人的写作。有些人如杜甫,在贫病交加中能写出惊世骇俗的传世之作。而另外一些一些人养尊处优,对苦难一无所知,虽然才华不错,却不能写出象样的打动人心的诗来。乾隆一生写了三万多首诗,可以说算是高产作家。但是,却没有一首广为流传。贵为天子,至高无上,是什么原因呢?
最根本的是,缺乏社会底层生活的体验,缺乏那种缺粮断炊的深切感受,与老百姓不在同一感情交触点。他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宫廷文学,台阁作品,贵族生活方式的排遣方式。
上天是公平的,不可能让你头头占尽,世上的一切好事都被你摊上了。天下举子,都是天子的门生。身为皇阿妈的的乾隆,当个中华诗词学会的会长,是顺理成章的事。很遗憾,历史是那样的不给面子,在课读书上,他的作品了无踪痕。这样的典型案例,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诗不值钱,被边缘化了。但还有不少人中原逐鹿,当岁月长河流过今天,大江东去,现实主义写作,永远不会过时,总有人会走出来。今天多如牛毛的诗歌选本,叫得震天价响的桂冠,到了明天、后天将是怎样呢?
回答:让作品说话,让历史的法眼淘汰。或许我们看不到这一天,好作品会有这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