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心结
作者:张体心
主播:语瑄
今天,看到人们身着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冬装,让我感到眼花缭乱。那花色不同的小棉袄、棉背心、皮制棉衣等,琳琅满目,特别是最受人们青睐的羽绒服,样式不断更新,穿在身上又暖和又轻便,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件大皮袄的往事。时间似流水,转眼已过去了四十多年,那是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单位组织为我国受灾地区捐款、捐物的活动中,有关部门要求我们捐献棉质衣物。
对于这样的活动,我已参加了数次,曾经捐过现金、单衣、棉衣、棉被等物。这一次,捐什么呢?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老人领着孙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时候,就想起了我家衣柜里的那件大皮袄,心里想着这件皮袄穿在他身上正合适。回到家,我与老公商量,把我母亲放在我家里的那件大皮袄捐献出去,老公说:“老人会同意吗?”我随口说道:“应该没问题,放在我们这里时间长了,她就会忘掉的”。 第二天刚上班,我就急切地捐出了大皮袄,同事们还开玩笑地说:“呵!你家里还有这种宝物呢?”是啊!这件大皮袄在当年来讲还真是一件珍贵物品,与现在相比,当然不值钱了,因为太沉也没人喜欢穿它了。
那年,我的家境贫困,父亲的工资维持一家老小的吃穿都很困难,日常,他总是穿着工作服,有时还打着补丁。他生活非常节俭,抽烟都是买的烟叶儿,用纸卷起来,买一盒烟可称之为奢侈品,他不惜花费了多年的积蓄,购置了这件大皮袄,留到年老时再穿,但他没想到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这件皮衣早已过时。我记得这件皮袄是藏蓝色棉布面儿,里儿是熟好的,也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羊皮,毛很长,用手触摸时还有些刺手,提起来有一定的重量,但父亲却是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为有这样一件物品感到踏实,没曾舍得穿过一次。然而,五十多岁的一天,他正在岗位上,因高血压症,突发脑溢血溘然离世,留下了这件大皮袄,给母亲留下了一个遗憾和纪念品,母亲把这件“宝贝”珍藏在箱底,留下永久记忆和思念。

1986年,单位分了新楼房,我们非常兴奋,这对于家里的兄弟姐妹来讲,我是第一个住上楼房的,我很幸运在燕化公司工作。母亲知道了这个消息高兴地说,正好,你把你父亲那件大皮袄拿到你那里保存起来,免得我每年还要伺奉它,我爽快地答应下来,并拿回燕山的家,放在大衣柜里,这才有机会把它作为捐献之物了。

时隔数年,一次,我回到母亲家,与她一起聊家常,母亲说起舅舅家的一个表弟现在是个养猪专业户,每天要开车外出拉猪饲料,并已经告诉给他那件大皮袄了,让我把那件大皮袄拿回去送给他。听到这里,我暗自惊诧,母亲的记忆怎么那样好,还没忘记那件大皮袄?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声音放缓慢,故作镇静地小声说:“我早已捐给灾区了,留着它也没什意义了,没有这件大皮袄,我也会永远思念父亲的”母亲听到后,一脸怒气,对我说:“不应该让你保存,你可以捐献其它东西呀,你让我如何向你表弟交代呀!”看到母亲的表情,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没想到会出现这个尴尬场面。

于是,我用平和的语言对母亲说:“这件皮袄已经过时了,不如让它有用武之地,另外,我会向表兄解释的,他会理解的,再说,您是一个有善心、有奉献精神的人,送给我表弟,也是在献爱心吗?表弟家的条件要比灾区的灾民好吧,我们捐给更需要的人,物品就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呀!”我的一番话打动了母亲的心,母亲的面容恢复了常态,她老人家高兴了,也消除了我对母亲的歉意。这件皮袄加深了我与母亲的感情沟通,达成了共识,解开了母亲的心结,我为我们的互相理解、美好愿望、共同目标而庆幸。

其实母亲是一个很慷慨的人,无论多好的东西,只要是你喜欢,她宁愿自己不要也舍得给你,自己不吃不喝也让给别人,看着你吃得香她高兴。她一生的积蓄几乎都为我们做儿女的和亲朋好友花费掉,表现出一个母亲的伟大胸怀,是中国母亲的典型代表,在她身上有许多优良传统,比如: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助人为乐、对人讲诚信等等,她的言行一直在教育和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事。所以,我为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体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