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打草鞋
戴永久
草鞋,顾名思义,就是用草类编制的鞋子。草鞋种类纷繁,安用途粗分大致有单草鞋、蒲鞋和毛窝儿等三大类。
草鞋编织工艺流程大同小异,相同的是:都以草麻类为主要原材料,二是都用一种名叫“螃蟹”也称木耙儿的专用工具进行编织。不同的是打蒲鞋、打毛窝儿要用楦子,打草鞋则不必。
打草鞋的专用工具——“螃蟹”。用一根长不足二尺,宽厚三至四寸的木方,木方正中凿一榫眼,敐上一尺来长的木柄,木柄当头钻一个园洞以系绳索。木方的两侧平行对称各凿上两到三个三寸宽、二寸厚的榫眼,敐上两头各伸出长三寸左右可系绳索的小木方。使用时,用绳子将“螃蟹”带眼的木柄绑在大凳脚上,再将编织草鞋底用作纬线的粗细适中的绳子一头,对称地分别套在“螃蟹”的小木方上,另一头留足编织所需长度后打一个总结,系到人腰间一根供拉紧用的绳索上,然后再用选定的草料作经线来回编织。
编织过程中,还有两项必备的技能,一是编织过程中不断捻动纬线加“整”,加强草的牢实度,二是每加一道纬线都得使劲将两者拉靠实,使鞋底结实耐用。三种草鞋不同的用途和功能,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用料及编织工艺流程。单草鞋主要的功用是防渍,防滑,是当时农村男劳力最为普及的生活用品。

单草鞋编织的用料和工艺流程相对较为简便,用料主要是捶软的糯稻草混和部分薪、芒稞心儿。在编织鞋底时安设置,边编织边预留前五绺,后三根经编。
鞋底编好后,再将预留经编分别编织成斜三角形的鞋脸和半月形的鞋后跟,这样穿上脚后,鞋后跟编搓成的两根粗细得体的鞋绳对头,往鞋脸上编扎的鞋扣里对穿扎紧,一双称心如意的草鞋成功上脚了。
那时除寒冬外,平日从事一般劳动通常都是打赤脚,干重体力活如推车挑担脚下承重加大,跐滑跌倒时有发生,穿上草鞋后就把稳多了。当年上街买粪的人,不管天气阴雨晴好,每人脚蹬草鞋成为习俗,无一例外。
有一次我爹爹推一车黄豆上黄桥,途中上坡时肩上承重的编带突然断裂,重车瞬间下滑,我爹爹眼急手快双手紧握车管,双脚蹬地,使出吃奶的力气将下滑的重车稳住,避免了一场事故,上坡后才发现脚下两只草鞋的后跟都“蹭”断了。蒲鞋是用薪稞、芒稞心搓的绳子作鞋底和鞋帮的经编,用细蒲草或“熟”稻草作纬草编织成有鞋脸、鞋帮、鞋跟与布鞋式样相似的一种草鞋。蒲鞋通常用于冬春地表温度较低,穿着下地劳作防寒抗湿,也有兼作晚上洗脚后代替拖鞋使用,既爽水,又经济舒适,农村中下层民众大多穿它。
蒲鞋的使用周期介乎草鞋和毛窝儿之间,编造也不太复杂,故自给率和普及率仅次于草鞋。毛窝儿保暖透气功能独特,舒适耐用,价格适中,故老少咸宜,城乡兼用,是那时民间底层入冬防寒保暖鞋类的普及品种。
毛窝儿用料多样,工艺相对复杂,故大多为专业编织。毛窝儿因用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等:
一是普通的大路货。即以软稻草搓绳作经绳,鞋帮以上则以芦柴上黄白松软的芦花作纬编,织成的大人小孩穿用的毛窝儿,这种毛窝儿看上去毛绒绒的,摸上去膨松松的,脚伸进去暖洋洋的,惹人喜爱。
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工者还在编鞋帮鞋面时,刻意夹带些破布条烂棉花作鞋衬以增加其保暖和舒适度招引顾客。当年入冬后,庄上常有肩挑成堆芦花毛窝儿的人沿庄叫卖,引来大批家庭主妇领着成群的孩子来选购。几毛钱一双,买回去后用旧布条在毛窝口边沿缝上一圈,以防坚硬的残留芦花杆磨破脚踝处皮肤。
二是代加工的毛窝儿。有条件的人家将自备的旧布条、坏棉胎等用料送去加工,鞋底和经编由编者用芒稞心加麻丝为主掺上少许稻草制作,纬编层层使用芒稞麻丝掺和布条夹一层棉花,这种毛窝儿穿上去既暖和又不伤脚。
三是特别定制的优质毛窝儿,它经纬除底部掺和部分稻草外,其余均以麻丝布条和棉花条混合捻成的粗棉条编制而成,织成后滚好口,外形不亚于考究的布棉鞋,但透气保暖,耐磨度,舒适度等都让布棉鞋望尘不及。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