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彩吊儿文图/梁成芳
年近了,身处异乡的我,即而想起故乡的彩吊儿来。故乡的习俗大致为除夕那天上午开始贴春联、门神和“门帘儿”。
在故乡,彩吊儿又叫“挂吊、吊钱儿、路吊儿”。
相传,吊钱儿是由古时候的厌胜习俗演变而来,民间传说“年”是一个恶鬼,每到春节“年”都要出来吃人,尤其爱吃小孩儿。于是百姓人家为了 辟邪驱鬼,就用剪刀剪成花花绿绿的吊(挂)钱儿,挂在大门口、屋檐下或树枝上,来吓唬“年”这个恶鬼,避免它进入家中作孽。另有传说,五彩吊钱是为了在年节时取悦鬼神,以求全家平安。
彩吊儿,在民间又称“过门笺”、“门笺”、“挂笺”、“纸帘”等,井陉老家管它叫“门帘儿”,用青灰麻绳串起来挂在大街小巷的又叫“路吊儿”。家中门上方一般挂二至三层,每层三至五个,形状似旗小幡,随风飘逸,年味十足。此时,忽而念起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故乡的农家村舍,一到春节都要挂上色彩鲜艳的七彩吊钱儿,以渲染节日的气氛,特有民俗情趣。其实“挂钱”也就是吊“钱辉”的意思,分为五色,五色原指青、赤、黄、白、黑象征五行,老家的乡俗中比较忌讳黑、白二色,所以在运用中“吊钱”的五色为大红、粉红、黄、绿和蓝,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五蓝”。
记得本族一个我们管她叫保荣老姑的妇人,手很巧,每年都要在优质的彩纸上剪制许多彩吊儿来。她说,“路吊儿”中心的图案要和文字边框紧密相连,不能像窗花那样细密,那样人们会看不清楚。她剪得“彩吊儿”个个疏案简练又不乏技巧,呈现出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
唐代诗人韦庄《春盘》中所描写的:“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这首诗也正好体现了犹如故乡彩吊儿的景致。
大年初一吃过饺子,首先是给父母和本家族长辈拜年,之后人们就便开始闹红火,铿铿锵锵的锣鼓声一响,各色的彩吊儿和红灯笼呈现出一股节日喜气的氛围。就像红(烘)好了的油锅往进一撒葱花,这闹红火的味儿就一股脑儿出来了。那是一种心在跳,手在抖,腿在蹦,腰想扭的感觉。这种氛围会让每个人想冲动,想痛快,想发泄,想融化。故乡不缺的就是松柏树,闹红火时,各个街头巷口都要搭起大大小小的松柏牌楼,意为幸福像松柏万年久长。牌楼的松柏枝上,就粘贴满了这种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彩吊儿,与满街挂起的大彩吊儿交相辉映。从街的一头望去,彩吊儿的悬挂就构成了蓬起的一条彩色长廊。每一个彩吊儿都像一个围着太阳闪烁的彩虹,煞是好看,这道风景是最为抢眼,最为亮丽,最为浓烈的。
说起“彩吊儿”,来头还真不小呢!挂彩幡吊笺儿之俗,至少始于唐代,当时已不仅遍及乡里街市,还进入了宫廷。翻阅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可发现他在描写宋杭州城立春时的情景:“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袱头上,入朝称贺”。由此看来,可见彩吊儿的历史悠长,传承至今仍盛气不衰。
故乡的彩吊儿,门神与对联是春节时门户上必不可少的年俗,彩吊儿上的内容以吉祥语或图案组成,象征谐音。寓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吉祥语多用的有“五谷丰登、欢度春节、春光明媚、迎春、福、寿”等。每个图案都有说法和讲究。如“祥云、梅花、麦穗”等,象征着吉祥、美好和丰收……
每年的正月我都会回到老家,用高相数的摄像机拍摄、记录,不厌其烦,如痴如醉。今年由于疫情阻碍,政府号召异乡就地过年,人虽在外不得安归故乡过春节,可我始终觉得心早已飞归故里,还是在吸呐,汲取这熟悉泥土文化中最最原始,最最丰富的营养,她毕竟是千百年来传承于民族文化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惑的、极有精神内涵的一种根基文化。
2021.2.10, 晋中 · 山西大学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