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137)期

乡 村 年 俗
作者/北方三月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播讲/成于乐
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越品越香醇。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儿时的年味是最香甜的,也是最令人回味的。小时候,最盼着过年了。过年可以穿新衣服,贴年画,可以吃上平常日子难得一见的好东西,还有包饺子,放鞭炮等令人非常期待的美好时光。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那些年头冬天贼冷,屋檐的冰溜子拉得老长,晶莹剔透,长短不一,一排排挂在各家各户的屋檐下,像钢琴的琴键,又像春天的手指。屋外的雪很厚,像给大地穿上了洁白的袄褂。也就是从喝腊八粥开始,我们数着盼着,每一天都觉得那么幸福,每一天都觉得那么漫长,多么希望一步就能跨进年的门槛里。
小时候的年味,其实是从乡下土坯房里飘出的袅袅炊烟的味道,是母亲起早贪晚蒸上一锅又一锅金灿灿的黏豆包的味道,也是家家户户杀猪宰鸡置办年货的味道。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洗衣服,扫除一切陈积的灰尘,二十五、二十六,糊窗户,贴窗花,窗花都是母亲用剪刀剪出来的,花样繁多,寓意祈福 。二十九,三十贴年画、贴春联,那个时期的年画以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人物为主基调,还有京剧样榜戏剧照等,这些漂亮的年画使暗淡的屋子一下子蓬荜生辉起来,充满了喜庆和活力,至今想起来,仍觉得春意盎然……春联,那时都是自家或求人用毛笔书写,每家每户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在瑞雪飘飘中显得格外的喜庆。
除夕到了,家家户户点亮蜡烛,挂上红灯笼,里里外外灯火通明,光彩照人,一家人欢聚一堂,吃糖果,包饺子,打扑克,听广播,笑逐颜开,叙旧话新。嗑瓜子,剥花生,讲究是剥去穷皮,迎接新年。村里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纸糊灯笼,嘴里含着大人刚刚分发给的糖果,兜里揣着父母给的压岁钱 ,在村里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嬉戏玩耍,偶尔来个吹年喜的,孩童们追着,喊着,狂着……年味最浓的就是放鞭炮了,新年的钟声一响,整个夜晚成了烟花爆竹的世界,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红灯高挂贺新岁”。

到了年初一,成串的鞭炮声再次响起,大人孩子们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同辈们见面也相互问候,即使是年三十相见的,初一也要问候,给人的感觉非常温馨。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不论是乡间小道,还是宽阔的马路上,南来北往的人们络绎不绝,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样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年味才渐渐淡去。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保持年俗的同时,也给节日注入了许多新的形式。短信拜年、QQ拜年、微信拜年、年夜饭聚餐于饭店、异地旅游过年、父母去儿女的家里反向过年等等,可是,不管物质多么丰富,形式如何多样,幸福、吉祥、团圆这些基本的年味年俗始终是人们内心深处那缕最浓最淳的渴盼。是的,人会老去,但新年不会老,岁月会逝去,但年俗会永存。

【作者简介】北方三月,实名于德宽,退休前曾任鞍钢民政企业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工作作部部长,有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美术作品、理论文章及新闻报道等发表于国家和地方报刋、电台及网络。
【主播简介】田慧捷,网名成于乐,居天津,机关退休干部,喜欢读书,热爱文学,喜欢诵读与歌唱,愿以文交友,传递真情与欢乐。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此贴无需高额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