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聚雅阁文学 关注精彩

聚雅阁文学投稿邮箱:
553952083@qq.com

除夕守岁与压岁钱
唐元龙/文

五更钟漏欲相催,
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
炉中香气尽成灰。
潮看春逼芙蓉枕,
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
相思那得梦魂来。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名为《除夕有怀》的律诗,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唐人守岁的盛况。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习俗,它始于南北朝。据史料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到了唐朝,这守岁习俗更是成了太平盛世的标志之一。连太宗李世民也写有“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的守岁诗。宋朝还专门铸造了守岁时长辈发给儿孙的“压岁钱”,其形状与铜钱相似,只是正反面不是印的皇帝年号和“通宝”、“元宝”等字样,而是与成长、寿命有关的图案。辛亥革命后即废止了专门铸造压岁钱这一做法,但以铜钱和纸币发压岁钱的习俗却一直沿袭到今天。

我曾怀疑过,为什么叫守岁而不叫守年呢?是呀!既然过年是因远古防年兽而起,那就应该顺理成章,把除夕的通宵不眠叫作“守年”才对呀!
原来,其关键在于一个“岁”字。岁,年也。除夕守岁就是送走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即辞旧迎新的意思。这是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应有的礼节;再则,岁与祟谐音。祟,斜恶也。守岁就是守住家门,象远古防年兽一样,防止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和一切作祟的东西进来。
历朝历代,守岁的内容十分丰富。这要从吃年饭开始,大人们都希望,这一顿饭,吃得越长越好。一方面是暗合了长长久久之意,又消磨了长夜的时间。古代没有电灯,就点油灯或腊烛(我想,当代人浪漫的烛光晚餐,就是源于此吧)。守岁时,是要上瓜果、小吃的。再穷的人家,也是早早炒好了胡豆、碗豆、瓜子、花生等物的。到了半夜还要煮汤元或饺子充饥。这就是俗话说的“过年过节,嘴巴不歇”吧……每家每户都要热热闹闹到黎明,直到梁朝诗人所说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守岁还有一个仪式,便是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向晚辈发压岁钱。
这压岁线的名称也取得十分有意思。压岁,压祟也。就是压住一切不利于小孩成长的因素,包括鬼怪斜祟。用什么压呢?铜钱!据说,古代发压岁钱,多为铜钱。为什今发铜钱呢?一是铜钱为古代面额最小的货币,一般家庭都多多少少发得了。二是铜钱的外观为圆形,代表天;内中为方孔,代表地,即皇天厚土。这天地君都集于一钱之中,其份量不可谓不大矣。长辈们采用此种方式,就是为了保证其后代健康成长,以便日后光宗耀祖,可见其希望之殷切也。

除夕守岁习俗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而不衰败,那是因为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珍视亲情,热爱生活的大家庭。能从古代一家一户的除夕守岁,到如今由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串联起的城乡人民的全国守岁,那既是传承,也是创新。论规模,其参与人数之众,那是举世无双;论内容,其丰富多彩之程度,是无出其右者。人们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年饭。也可以一边唱歌,一边放鞭炮。这里,有听不完的老歌和相声,看不完的舞蹈和小品。还可以欣赏到令人眼花瞭乱的杂技和神秘的魔术。有兴趣的,还可以现场互动,参与对对联、猜迷语等活动…直到观众们与央视主持人一同放声数出“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钟声响起,守岁达到最高潮。此刻,电视里的表演声、人们的欢呼声和窗外的烟花鞭炮声响成一片,融为一体……就这样,14亿人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热热闹闹地迎来了新的一年,也迎来了幸福与吉祥的一年。


【作者简介】:唐元龙,笔名荒田,男,汉族,1941年生,中共党员,原重庆市龙门浩职业高中常务副校长,现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重庆市诗词学会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