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敢长命百岁么
—— 洗耳翁2021/2/9
老父今年八十有五,虽然在如今社会算不得高寿,可也基本令人满意了,癌症在身十五年,他却一向很精神,实在出人意料,让我们高兴。这是近来,卧床数日,气喘心慌,小便不畅,头脑糊涂……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
每每看见他难受的面孔,听着他痛苦的呻吟,在和他一起承受煎熬的时候,我就时刻做如是想:有朝一日,我会不会也要面临这样的境遇和遭际,我将如何应对,因为父亲膝下有四个儿女,尤其是有闺女这个“小棉袄”,晚景已经相当的不错了,而我,只有一个“太子”,他至今也没有独立意识,没有责任感,没有照顾人的心思,到我老去的那天可怎么办呢。
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可见古人的寿命相对今天而言,确实不够长。古人还说,人到了七十这个年龄,就应该放开些,应该逍遥些,只要不失礼数就得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嘛。
不过,这个“从心所欲”应该是有前提的,不是说每一个年过七十的人都可以由着自己性子来的,他得有资本,有足够的、过硬的条件的,那就是儿孙满堂,其余的什么生活富足、资财无算,什么家庭和睦、儿女孝顺倒在其次。你想啊,假如你是个老绝户,是“鳏寡”一族的,没了老伴儿,你跟谁使性子去,你拿什么“从心”,你能达到什么“欲”,能自食其力、苟延残喘就不错了。
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人古来就重视“人丁”,也因此重男轻女,旧时代所谓人丁,其实跟女儿家没什么瓜葛的,生个女孩子不能叫做添丁进口的。这不光是饱受现在人诟病的接续香火、延续血脉的老观念的体现,更要紧的、更现实的问题是,一个人老了,将来他身边得有人,有人膝下承欢,有人供奉关照,他自己得以安度晚年,有子孙为他养老送终,这应该不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吧。
所以,古人重视“人口”,加上没有科学的计划生育,没有先进的绝育手段,正常情况下,一对夫妇能繁衍很多后代,到他们老死的前后,总有人照顾他们。那,女儿的家(女婿的家庭和家族)就不能算老人的家吗?老人就不能在自己闺女家“从心所欲”地到寿终正寝吗?现在社会当然可以了,但一样要前提,那就是闺女得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厚的经济来源,得是在文明开发、经济发达的地区,放在穷乡僻壤的山野,老人就不愿意去女儿家看人家的脸色的。所以,没有子嗣的人家要招赘,让女婿上门,不光为了有个名份上的“养子”,更为了保留属于自个的“家”,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颐养天年,这也应该理解吧。
旧时代,老人在女儿家养老并且倒头的不多,除非出于无奈,因为女婿一方大都不同意。现代人不理解,为什么古人认为多子多福,为什么古人喜欢大家子,为何旧时代的人羡慕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他们为啥不怕麻烦、不计恩怨、不避嫌隙地在一块搅磨,只要你想想“晚景凄凉”这个写真,也就彻底明白了吧。
好在,现代人不必有太多顾虑,不必杞人忧天,不必早早地自寻烦恼,因为他们自有生活基础和经济来源,关键是能享受到“养老送终”的社会服务,不至于在临终前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然而,服务人员、工作人员、生意“人员”,毕竟不是咱的儿孙,没人乐意给你心甘情愿地端屎端尿,没人乐意忍受你的颐指气使和痛苦呻吟,这种暖心的、体贴的“服务”,到底有几分可靠,只有尝试过了才明白,却也为时已晚了。
刚才我们说的是普通意义上的“长寿”和“老”,而古稀之上,还有耄耋之年,还有期颐之年,还有古人未曾命名的百岁以上的年龄,咱要是不幸活到那个份上,可咋办呢。
七十岁可以放肆地“从心所欲”,便是“逾矩”了,家人和亲人也会原谅的,所谓“老要颠滑”么。可行年八十、九十了,一个人的福也算是享受够了,剩下的只有腻歪人了,整个是讨人嫌的“老厌物”,怎能达到自己舒适愉快、家人和他人喜欢和美的生活状态呢。
资产雄厚、收入不菲、儿女众多等等要件齐备的话,老人家还能享福,至少不至于受罪,倘或自己和家人都没有足以支撑饮食起居、照顾伺候、医疗保障等等的条件,那老人可就惨了,这个时候,幸运地、识时务地撒手人寰,也能免受好多人间苦难,未为坏事的。
真的不留神活到一百岁,一百好几十岁,那可要面对许多“灾厄”了。病痛之类的煎熬就甭说了,仅一个“孤独寂寞”就让许多人“不欲生”。试想,他的同龄人都走了,或许能跟他对话的“小字辈”也没了,现实社会的纷繁复杂,他更应对不了了,早已丧失了什么活着的兴致和欲望;假如他的子女早于他谢世,隔辈子孙乃至“再隔辈子孙”能照应他吗?能陪伴他、理解他、取悦他吗?
说到底,到这个地步,他还活什么劲,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活下去?我不是在诅咒谁,也不是不希望人们长寿,我只是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思考,思考最为现实的问题。我认为,许多高龄、特高龄的孤寡老人未必希望自己做“长寿翁”的。
就前几年,我听到一则新闻,某北欧国家的147岁老人,请求对他实施安乐死,确乎有人帮他“实现”了他的愿望,可见这位老人确实“不想活了”。
还有个令我敬佩的例子——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南仁东先生,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奉献终生,临终,当他强忍病痛完成最后的“工作”之后,毅然让人拔掉维持他生命的输氧管,溘然长逝。他热爱生命,热爱科学,他之所以选择这样“有尊严的死”,是因为他明白,继续忍受下去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够人道。
而现实社会中更普遍的现象是,把生命“坚决留住”,用尽所有手段维持“不能复生的人”的生命,让许多不会表达痛苦、不会自己摆脱痛苦的人,承受毫无意义的折磨和极度多余的摧残,实在是大违天道,大损人道。
听说过“六十花甲子”的传说,说是某朝代的某时期曾经规定,人活到六十,即完成了一个甲子的周流,就不应该活在世上了,好像是因为他们“没用”了。这样的法规当然不够人道,更缺乏人性,因此就有人胆敢“顶风作案”——某人不忍抛弃父亲,就悄悄地把老爹安置在墓穴里,暗自供给其生活所需。
后来,朝廷接待外国使节,使节带来的方物“贡献”是一只怪兽。使节扬言,倘或朝廷臣民能辨识此物,其属国就继续臣服,不然的话……这掯节上,朝野再没有老者,年轻人都缺乏学识和经验,还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东。这个“某人”看过热闹,回去跟老爷子陈述,请教老爷子指点。老爷子听过儿子的描述,心里基本有底了,就令“某人”次日抱着猫去现场。
是时,君臣正因为无知而惭愧,正因为不知而惆怅,“某人”秘密抱着猫来到,暗地扭捏猫,让它发声。果然,听到猫叫,那怪物立刻匍匐瑟缩,原型暴露,原来就是一只大老鼠。君臣额手相庆之际,不禁问起“某人”如何认识怪物,该后生以实相对,君王大愧,立刻颁旨,废弃相关规定……由此可见,老人确实是财富,诚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俗话说,“黄泉路上没老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既然谁都无力回天,那还是接受“修短随化”的现实更好。而就在人们都祈求长生不老的当今,我却为之恐惧,因之惆怅,因为我想“有尊严地离去”,不乐意在弥留之际“被人强行留住”,去承受非人的折磨。我当然更不愿将丑陋、肮脏、愚蠢……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我体面不再,让我羞愧、懊丧、觖望……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接受安乐死,但迷茫的我,着实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时候”。

作者简介:许茂生,男,笔名遁魔、洗耳翁等。河北省涿鹿县人。县文化局工作。已出版多本作品集。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理事。涿鹿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涿鹿收藏家协会理事。涿鹿秧歌角研究会理事。热心于推广和研究本土文化。文笔优雅细腻。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