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感觉是这样的
洗耳翁2021/2/8
有位“哲人”问过这样的问题:给你一串葡萄,你是从大的吃起呢,还是从小的吃起?人们给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哲人深入浅出地剖析,得出的结论是:从小的吃起,你会感觉越来越幸福。这似乎也算个哲学命题,似乎蕴含着深刻又深奥的道理,貌似值得玩味和思考的,我们不妨也跟着掺和一把,给一些分析判断。对于哲人的答案,我是不认可的,我选择其他两个,一个是相对相反的,即从大的开吃;一个是模棱两可的,即随便摘下来吃或者挨次吃。
姑且不论我的答案是否精准,咱们先来分析一下“从小的吃起”的可行性和哲理性。首先,葡萄珠有个特点,个头壮硕的,通常凸露在外,而小不点往往深藏内部,从可行性方面看,如果从小的吃起,就不便操作,有时候还很难实现——你不能越过覆盖表面的大葡萄摘取小颗粒吧,除非你采用两种手段,一是全部摘下来,按个头认真排序,二是不惜破坏表面的大珠,强行掏出里边的小珠。第一种吃法,也许可以偶见,或者是由于葡萄有些变质,需要挑剔甄别了,也许是某人为了伺候贵宾、尊长,给他效力的,也许是吃客想彻底清洗干净所有的籽粒。而第二种吃法就很鲜见,迄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为了先吃到内里的小家伙而忍心戕害美好的“珠玉”的,要是真的有这样胶柱鼓瑟的人,那,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正常人不会这么颟顸的。说到底,无论采取上述哪种策略,都让人感觉做作,感觉多事,感觉琐碎,感觉多此一举、没事找事。
其次,就哲理层面分析,抛开上面说的诸多烦难和不便、诸多“自找的苦头和烦恼”不说,其享用的过程和结果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哲人教导我们这样吃的道理是,“大头在后”“把最美好的留到最后”“时刻能感受渐进佳境的幸福和快乐”……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从最大的吃起,先吃掉“魁首”,这时候,亚军就直接晋升为冠军,第二颗乃至第三颗第N颗,纷纷跻身前茅并荣膺状元,直到最后的“老幺”,一样实现了“无与伦比”和“独占鳌头”的荣升和风光,因为到这份上,再没有比肩者,再没有媲美者了。是吧,与其只享受一次“幸福”,莫若始终伴随着幸福,相对于“只有一次吃到最大的葡萄”来说,你说那个更可取。
哲人设问的命题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论到“甜度”指标,忽略了“大与小”之外的更重要的、更实质的、最核心的要件,就是“好吃”“可口”“甜美”,即所谓的“糖度”。说来,葡萄颗粒的大小,与其甜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个大的未必甜,个小的不一定酸。这里,我们普及一个常识,葡萄的糖分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种植的土壤、光照、温差和果穗的稠密度、成熟度等等等等,而具体到一串葡萄,糖分也不完全一样,糖的分布不均衡,通常来说,临近穗柄的,也就是上部的几枝比较甜,形体当然也饱满;底部的,就是远离穗柄的颗粒糖分低,口感差,但它的个头却不一定小,有的还比上边的充盈。除了籽粒的位置,一般来说,我们还能从颜色和手感上判别葡萄珠的可口度,以龙眼为例,颜色呈琥珀色或者几近透明的,无分大小,都比较甜;不分个体壮弱,颜色深红的,就基本偏酸。手感就更简易了,捏上去越硬,糖分就越高,反之则反。
所以说,要论吃葡萄的幸福感,那得从甜蜜上获得,根据糖分来安排次第。许多人喜欢“渐进佳境”的感觉,就可以从最底下的、最绵软的、颜色最浓的吃起,当然,要求也不必特别苛刻,必要排出绝对的先后顺序来,那样就太过分了。而多数人吃葡萄很随意,从一侧、一枝吃起,即不显得挑剔,又不叫人感觉贪婪,碰上咋样的就吃啥样的,只要不是“坏分子”就得。其实,这样的吃法也最“得道”,顺其自然嘛,不留神吃个“酸溜溜”的,也别有一番风味;突然遭际一颗特甜的,也算是意外“享受”,既不枯燥乏味,也不过分苛求,多好。
再所以说,吃葡萄“论大小”,其实毫无意义,讲究起首的吃大吃小,应该算个伪命题,再牵扯到什么“幸福感”,就更扯淡了,你说呢?

作者简介:许茂生,男,笔名遁魔、洗耳翁等。河北省涿鹿县人。县文化局工作。已出版多本作品集。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理事。涿鹿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涿鹿收藏家协会理事。涿鹿秧歌角研究会理事。热心于推广和研究本土文化。文笔优雅细腻。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