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馒头,我们农村里叫卷子。曾经作为美食的卷子,只有年节才能享用的食品,随着时代的物质丰盈也渐渐退出了宝座,它已成为人们最普通的食物,甚至让人吃的有点厌烦。如今嚼泥似的馒头总不如那时候的馒头吃着香甜劲道,也许是因为与它最原始的加工方法有关。

那时候蒸馒头也是一道风景。每到年关,人们便开始张罗起蒸馒头的事情,这些活一般都是主妇干的。她们首先看看瓮里的麦子有多少,然后掂量着过年用的,再留下一年中出了节日之外其它的大事小情所需。然后把过年用的麦子在大盆或大锅里过水两边,叫做粉麦子,把泥土洗净把麦鱼子(秕瘦带康的麦粒)捞出,把干净的麦粒晾晒在笸箩里,等七八称干了就上石碾子、石磨子,用人推或者驴拉。


那雪白的面粉从粉碎的麦粒,经过细罗在笸箩的罗床上“不搭不搭”罗出来的。一般人家都是把头道末道面粉混杂一起,精细的人会吧面粉的一二道提出来做面条或包饺子用,后道面用来蒸馒头。


磨回来的面粉,用作蒸馒头的在大盆里和好,就放在热炕头上,上边盖上被子发酵。把发酵好的面放上适当的碱水用手揉面,放碱是个技术活,是要掌握住火候,碱小了蒸出的馒头发酸,碱大了蒸出的馒头发黄或者裂缝开花。

那和好的面在案板上揉成条,用刀切成二三寸方块再醒会儿,然后装在篦子上放大铁锅里盖席排子,下边的灶堂里加火,半小时后,一股馒头味随着满屋升腾的白气飘香,馒头输了。

有细心的主妇,就把馒头面搓成圆锥形,上边点上红点,有的做成桃形,有的做成莲花瓣夹上红枣,串亲戚待郄用,那五花八门甚是好看,宛若春天的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犹如秋天的万果芬芳形态万象。

由于那时候的白面不足所需,蒸了少量的白面馒头,人们还要蒸些白面和山又面掺和的两面馒头,叫黑面馍馍,白面和玉米面掺和的叫黄面馒头。再蒸几锅饼子,能够一个正月全家食用。

那时候,每家每户在年节之前,之所以把馒头蒸好多,是因为它在正月里人来郄去,走亲戚看朋友都要排上用场。无论是走什么亲戚串什么朋友,都要装一个满满的馒头篮子提上作为礼物。你装不满篮子人家笑话你假稍(不实诚),亲戚回了你的篮子,不反馈别人又笑话他假稍。总之馒头是那时候最为高贵的馈赠礼品。

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不曾想今天的馒头却成了人们口中嚼腻的泥,所以年节也就没了当年蒸馒头的风景靓丽,人们再也看不到人推石碾驴拉磨的风景,再也闻不到炊烟缭绕中飘香的馒头味道,久远的年味啊,将成为一种历史!

作者简介:李占民,笔名凌子。中国诗歌网诗人,河北省文化名人公益联盟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无极县通联工作站长,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无极作家协会理事,无极县诗词协会会员,无极朗诵协会理事。在多家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上千首诗歌、散文。

冰儿,本名 于莉慈 石家庄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晋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荣获晋州市首届青年戏曲人才选拔赛金奖, 2019年中国好声音晋州赛区前十强,2020年“庚子之春”石家庄原创诗词大赛读诗活动中美声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