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老妪叨啦过大年
刘干妈对儿子说:“过大年最红火的就是一大帮小孩子,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老太婆,就是个熬日月,过了一年算一年。人老了,不再盼“年”。有的年龄增长了,有怕老不愿老的心理。过了古稀之年,感觉时间过的越来越快。一转眼,就是晨钟暮鼓,十来天,匆匆而过不知忙了些什么?春夏秋冬,忙呼着就是一年,十年光阴,仿佛就好像弹指一挥间。”
小时候,孩子们天天掐着指头算,总算盼来了“过年”。其实,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清晨,父亲打扫庭院,清除垃圾。父亲用枳芨扫帚,清扫墙壁上、屋檐下的灰尘泊土,小孩子跟着凑热闹洒水扫地,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十点多钟,家里的男人们忙揽着贴春联。那时,小孩子帮助父亲贴春联。大门、房门、柴门,逢门便有联,就连猪栏羊圈鸡笼上,都要贴上“六畜兴旺”“鸡鸭成群”。大门上张贴秦琼、尉迟恭、赵云、马超等人的画像,称之谓“门神”。这些画像人物大多头插野鸡毛,身穿铠甲,脚蹬皮靴,手持大刀,怒目睁圆。威武雄壮的门神,保佑老百姓平安。 
中午过后,父亲把水缸挑满水,猪、羊、鸡、狗照料完毕,然后把鞭炮拿到太阳下晾晒,以防哑炮或断鞭,这是大忌。谁家的鞭炮在燃放时断了鞭,就预示着他家这一年家运不好。母亲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备办着丰盛的年夜饭。大约有十道菜,有荤有素。最后一道菜必定是全鱼,这叫“年年有余”。我们小孩见到这丰盛的年宴,似乎也没有了往日的规矩,不分荤素,海吃海喝。大人们喝着烧酒,推杯换盏。 
吃过年夜饭,夜幕已经降临。门前的红灯笼也亮了,父母便帮我们洗澡梳头穿新衣服新鞋子,戴新帽,点灯笼,燃蜡烛,并在我们衣兜里塞一些大豆、花生、瓜子之类,让我们出去玩耍。我们小孩一出大门便都高声叫起来,个个手舞足蹈,兴高采烈,那神气活灵活现,仿佛到了天上的街市,举着灯笼走家串户,呼朋唤友。夜间灯火阑珊,走遍前后几户人家。一堆小顽童聚在一处,看谁的衣服漂亮,比谁的灯笼别致。有钱人家的孩子还拿出一小盒的鞭炮或烟花来放,我们只是跟着后面凑热闹。天空中不时有爆响的鞭炮和炫丽的火花,那可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年夜啊!
腊月二十八,二大娘给孙子炸牛肉丸子。这做牛肉丸子是过年比备的美食。有的人家,用猪肉和着粉面豆腐做猪肉丸子。有的从市场或宰杀点买个七八斤牛肉,搅拌葱姜蒜调味品和少许粉面,将碎牛肉做成稠糊状。烧开油锅,用手挤压出乒乓球大小的肉团状,挤下到油锅内煎炸。孙子围在油锅旁,吃着刚出锅的新鲜牛肉丸子,外脆内酥,咬一口满嘴香喷喷,边吃边往外吹着热气,无法拒绝的诱惑,又承受不起刚出锅咬在嘴里的烫,边吃边闻着锅里弥漫的油香和肉香味,满嘴流油的孙子,吃的香甜可口,肠胃得到极大的满足。
儿子愣头青,常常感叹白驹过隙、岁月如梭,而在感叹之中,就已人到中年。人生四季如到中秋,所以没了春天播种的希冀、没了夏花的烂漫、没了硕果收获的惊喜,倒是时常倍感深秋的劳累,更怕垂暮之年寒冬的到来。
俏王婆给孙女讲说过大年的故事。她绘声绘色的对孙女秀英道:“我们小时候过年,没什么穷讲究。盼着和等着的就是过大年,能吃好的和穿新衣裳。那时候的年味,似乎刻在脑海里。年前的城镇集市热闹非凡,人群挤满狭窄的街道。有赶集买年货的,有做生意卖年货的,从吃的、穿的、玩的、过年用的一应俱全。最惹眼的要数年画、对联、灯笼和各式各样的炮竹,红花绺绿分外妖娆。有地摊摆放的、有搁起门板上的、有拉起绳子挂起来的,有堆放在平板手推车上的,整个集市被装扮得喜气洋洋。购买年货的人群挨挨挤挤你争我抢,人们手里有的提着年画灯笼,有的拎着冰冻的鲤鱼鲅鱼,有的提着鞭炮和二踢脚,有的购置缺少的水果衣物.....
孙二娘对儿子刘志坚和媳妇任美丽说:“大年三十是过春节最隆重的夜晚,尤其到了晚上,要放安神炮。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春节文艺节目。半夜时分,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彻云霄。挭丢嘎拆的二踢脚接二连三声震苍穹,燃烧的柴草和少许的碳旺火,照亮了黑漆深沉的夜空。初一清晨仍然听到稀稀拉拉的鞭炮声,鞭炮声在空旷的原野和树木中穿梭回荡,一直持续到天亮达到顶峰逐渐变淡。”
放鞭炮也是童年新年乐此不彼的事,大到中学生,小到刚会走不会说话的孩子,大一点的口袋里装着那种随时随地甩出去会响的“摔炮”,特别是在女生聚集晒太阳的地方,冷不防恶作剧的甩出一颗,吓得女生四处逃散,就在那骂声中,那个甩炮的坏小子,袖子抹一把笑出来的鼻涕一溜烟跑到下一个点去继续他的恶作剧。刚会走路的半大小子,穿着开裆裤,撅着冻得通红的屁股,低头捡没有燃净漏掉的小鞭,放到火堆里,冷不仿惊着烤火的婶娘们,打也不是骂也不是。
不知从哪一年起,各家墙壁上年画少了,挂在墙上的日历日见萧条。日子越来越好,时光却越来越匆忙。雪花飘飞,进了冬月,很快就要摸着腊月更寒冷的手,大年也就不远了。只是,这些年我不再盼“年”了,甚至有点恐惧和厌烦过年。
不再盼“年”,也是因为年味的越来越淡。高楼林立,马路街巷纵横交错,城市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远离了农耕时代,也远离了自然和泥土。日趋现代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更懒惰、更懈怠,懒得劳动、懒得思考。生活变得简单,甚至单调。吃得好却未必吃得健康,生活舒适却未必生活快乐。特别是一些过年的传统习俗,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比如杀年猪、蒸年糕、挂灯笼、扭秧歌、贴年画、放鞭炮等等。真的担心,哪一年再过年时家家户户连对联也不贴了,这样的“年”,还有什么乐趣呢?
今年,全国都在防控疫情,这年能过得红火热闹吗?
主播简介:华堂 艺佳,热爱文艺,喜欢诵读,在网络世界,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赞美生活,传播正能量;用深情的朗诵抒发情怀,弘扬真善美。
作者简介:范天云,内蒙古察右中旗人,生于一九五三年。在人民公社和旗公安局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后仍笔耕不断。编著《百官明鉴》、《百案惊奇》、《百状奇闻》三部纪实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后山儿女》一部,农村红楼梦百万字长篇小说《土默川》正在编撰修改。在《漠北劲草》、《察右中旗人的故事》、《辉腾锡勒文艺》、《华北官网》、《呼市头条》 、《江山传媒》等网络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百余篇文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