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心灵,改变自己
邢台市南和区第三中学 秘如飞
我聆听了吴国珍教授的讲座——《教师叙事探究和心灵成长》,真切地感受到了差距。吴教授明明说的是中国话,但是我接受起来却有些吃力,这就是我与大师的差距。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真正意思,也真切的体会到了“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吴教授的u型理论,左边从暂悬到转向再到放下,最后抵达源头,是对内心的叩问。而右边的结晶、实施,直到运行,是对外部的作为和行动。
“暂悬”那些习惯性的反应,将常规性反思转为真诚的问询。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客观聆听”,不掺杂个人偏见,不已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就事论事的进行聆听。然后是“转向”。
“转向”真实的自我、他人和整体,聆听学生没有发出来的声音。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同理聆听,教师不应该把自己放凌驾于学生之上,我们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共情,同理聆听他们没有发出来的声音。接下来“放下”。

“放下”俗世的条条框框,从未来的场域来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使内心沉入深邃。所谓未来的场域,就是与未来的自己对话。我们都有对未来的一个期许,那么现阶段我们的所作所为离未来的自己是更远还是更近?如果更远,就要摒弃现在的行为;如果更进,就要积极的向前进。从而使自己自身保持完整,汇聚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最后方能抵达“源头”。
将自己放空了,才能遇到最真实的自己,才能抵达源头、扣人心灵。吴教授引导我们要思考:我是谁,我一生的工作是什么,这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工作的认同和坚持。“大道至简”,回归到生命的本身,才能发现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才能明白自己工作真正是为了什么。

由于工作需要,我今年来到了河上村小学,做小学教育。在这里,我认识了杨庆霞老师,她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杨老师是银龄计划返聘回学校的退休老师,原本她为教育奉献了一辈子,本可以利用退休后的时光在家里颐养天年,但是她没有安于生活的现状,反而来到学校继续燃烧、奉献。在学校,她也并没有得过且过,反而是不遗余力的帮助我适应学校的教学,帮助我管理班级,指导我教学。她没有绩效,也不需要职称评定,更不在乎什么虚名。她对教育的付出和热情,只是因为她认同教师这个身份,只是因为她热爱这个事业。这就是吴老师所说的“穿越了恐惧之后,达到了悦性纯真的境界”。精修反思之后,她从内心确认了教师这个身份,她付出,只是因为她爱,爱教育这个事业,爱孩子这群人。
u型理论的左半部分,重在观照自身、叩问心灵,其最大敌人就是外界:外界的评判之声、外界的嘲讽之声、外界的恐惧之声。如果能把外界摒除在自我之外,那么我们很容易到达源头,很容易实现自身的认同。所以吴教授告诉我们,教师无可逃离的修炼功课就是穿越恐惧,放下外在的贪嗔痴和内在的野心,到达一个真正纯真悦性的境界。

追溯到源头,实现身份认同之后,就是转化和付诸行动了。这也就是u型理论的右半部分,主要指向行动。这一部分老师讲得比较快,由改变自我,到改变微系统最终实现大循环。改变自我,将自己放空之后,明心见性,实现转化,然后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明确共同的愿景和意愿。再在班级中实施,将自己的观念应用于行动,改变自己周围的微环境,或者说微系统,打造一间幸福的教室。最后,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改造,实现教育大系统的平衡。
u型理论,无先后,我们可以一边追溯源头,一边实施微系统的改变。边改变自身,边改变环境。
聆听大师的讲座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也触及到了自己最本心的东西。当时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只是因为我喜欢校园,喜欢与年轻的心灵相伴。有了这份坚持,那些外界的考核也好,职称也好,评价也好,还算得了什么呢?我只要做好我自己,我只要对我的学生负责,与这些年轻的心灵一起共同追求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