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友”同窗
文/ 张全宝
两年的师范学校生活,短暂而丰满。所学科目多,旨在“围着桌子转一圈”。“七九.三”,一个班,45名同学,各有所好,活力四射。毕业多年,各展所长,不断交流,同学变挚友。四十年,渐入“耳顺”,事业“休止”。中有“莫逆之交”,历数四位。
“活宝”洪荣
恢复高考的第三年,我们被莱芜师范录取,属高中专。本该庆幸,但大都沮丧。因为那时的职业,教师低人一等。赶巧那一年,师范类先招生,我等“首当其冲”。应是杨洪荣首创,步电影《红孩子》之韵,大家传唱,“打错了算盘,走进了师范……”随即,几个“热心肠”商定,借势编剧《志愿》,参选春节联欢。高福田扮杨老师,薛爱荣饰女生凌燕,我演男生志宏,洪荣为男生哥哥志刚。“恶作剧”演绎成正剧,进行自我教育。
洪荣剑眉明眸,中等身材,有文采,有口才,一直是班干部。他当生活委员时,食堂供应按班级分派,每班六组,轮换值日。洪荣善公关、协调,同学们每月都有“余粮”,开心惬意。毕业分配,洪荣先是在部队小学,后到城区中学。副校长位上离岗,被返聘至某中专任职。
走到哪,他都是主角,团支书张笃亮夸他是“活宝”。尴尬场面,他“名言”一出,便瞬间化解。这些“名言”,或自嘲,或揶揄,很流行,诸如“你看能得我?”“他比人还能!”“怎么搞得,都不听狗央央了呢?!”……毕业20年聚会,30年聚会,都由他主持,气氛热烈,群情高涨。
他爱好冬泳、骑行等。这些年,他常年游泳,并组成了专门团队。自打有了微信群和微视频,其冬泳图像,便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三九严寒,着“一点式”小裤衩,赤条条不惧冰凌,肉嘟嘟不失健硕,格外吸睛吸粉。众人相互转发、点评、起哄。有女生戏谑,当心那小物件冻僵而“废”……
“文青”桂荔
印象中,亓桂荔的作文不错,班主任兼语文课的姜老师,多次将其作为范文。师范两年,他痴迷笛子和口琴。男生宿舍四周,常常弥漫和荡漾着悠扬的笛子声,或清脆的口琴声。他颇具“文青”范,且形质兼备。多少年过去了,其身材一成不变,清瘦浓眉,戴副黑框眼镜。能始终爱“笛”,并达专业水准的,非他莫属了。
人到中年,桂荔闹过“乌龙”。因身体不适,查体存疑,自感“不祥之兆”,引大家揪心。终归虚惊一场,他从此愈加“旺相”。
从实小总务主任离岗,兴趣增多,爱上“手工”,专注木雕。同学相约,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其小工艺品常遭哄抢。
2018年夏天,我提议去永宁崮,七八个同学,他游览最走心,专门赋诗《“小泰山”即景》,我收录《永宁崮:一“叶”成名》,为文章增色不少。
他老家紧邻苍龙峡。我想写“智趣大师”张道一,他欣然陪同考察。明朝亓诗教是其本家,在此建园终老。而清初的张道一步其后尘,易名“乐饥斋”,在此“半隐”。人杰地灵,苍龙峡名声大噪,入选莱芜古八大景。
坦白交代,我俩曾谋“有辱斯文”之事,甚或属违法“冲动”。多年前,桂荔提议,去他老家山上“套”山鸡,吃野味。因为我有事耽搁,爽约。如今看来,幸好没成行,否则大逆不道。
“阔少”敬光
挺拔身材,白净面庞,目不斜视,两耳招风,一幅“阔少”作派。他叫张敬光,来自汶河南岸,家境优越。在校两年,我与他接触不多。人以群分。他与俩帅哥投缘,常“三人行”,悠哉游哉。
有人说,你吃过的苦,出过的“丑”,总有一天会笑着讲出来。不错,30多年后,桂荔透露,曾帮同学买红麻种子,结果是人家“煮过的”。而敬光呢,“曝光”之事有点离谱,可谓“糗事”,竟要高调“纪念”。
事情是这样的:敬光父亲是干部,母亲是教师,都在外工作,家里有块自留地,无暇打理。一个星期天,几个同学去帮忙刨地。母亲做了一桌菜肴招待。第二天,母亲去自家地里,却发现一动没动。原来,他们将邻居家的地刨了。
2020年,敬光写文章《母亲》,在济南日报刊发,剧透这一秘密,引爆“七九.三”微信群。我提议,将那几位同学找出来,敬光答应,并逐一联络,聚餐“答谢”,合影留念。
敬光主要工作在机关,从事“城市管理”。多年的工作实践,集腋成裘,点石成金,最后成书《让凤城更美好》,开辟行业新天。不知何时开始,敬光爱上了文学,入了文化圈,成活跃分子。除了写文章,就是参加文化活动,他还热心地域文化研究。
敬光“好客”有名,经常安排聚餐,但自己从不动酒杯。一次,几位同学先到,我赶过去。他习惯让“客人”点菜,我没客气。当发现有的菜上了双份,埋怨他,他说没关系,多点多吃……瞧瞧,还是那种“阔少”来头,一点没变!
“懂王”加庚
我与王加庚同桌,时间最长,时常因小事“红脸”。如今四十多年,依然打闹不止。
师范两年,我酷爱美术,与加庚、赵锋都在学校美术小组。毕业后,虽各奔东西,但延续“三人行”。我从乡镇进入莱城,与加庚都住机关二区,两家往来频繁。
加庚很幸运,是其“能量”使然。毕业分配到莱钢一中,不久调入六中,后转行进机关。光阴荏苒,他越发红光满面,大腹便便。因其张弛有度,精明老道,在机关工作游刃有余。当年,大兴“招商引资”,他人脉广、路子多,每年都有项目落地,年底奖金好几万,神气活现。
这年冬天,十来位同学聚会。席间,一美女同学“激将”,说他不称钱,能拿出多少钱就怎样。没成想,他当场亮出现金两万……(此处删去16字)那场景,足够他显摆后半生了。
他是个“天下知”,堪称“懂王”;且属“快嘴”,善插科打诨。与他在一起,不怕没话题。班长李贞新,爱热闹,常被惹得“哈哈”声翻倍。话多必有失。他曾一开口说“咱五班的”,原来高中他是“五班”。每当他高谈阔论,我和洪荣就眼神交汇,一块“挤兑”他。
他的这些把柄,被我“攥着”,时常“利用”:诸如怀揣两万元“想好事”,五班的那个同学来了……
自古“河东河西三十年”。可不到三十年,教师职业就成了“香饽饽”,“打错了算盘”已成穿越剧。毕业四十年了,同届四个班,只有“七九.三”全员完满。我想,这得益于“活宝”“文青”“阔少”“懂王”们,互通、共勉、分享,线上活跃,线下热闹。

【作者简介】:
张全宝,男,网名“龙潭游鱼”,山东莱芜人,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济南日报值班总编,原莱芜日报执行总编,高级编辑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可爱的莱芜》(主编)获莱芜市社科成果一等奖,《“绿色钢城·魅力莱芜”特色文化丛书》(主创)获山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作品收录“三道四歌”(《挺立之道》《喻理之道》《求异之道》和《岁月飞歌》《乡愁飞歌》《报业飞歌》《鲁中飞歌》)。
人生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