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名题字: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吴宗泽老师

发现别人的错易,发现自己的错难啊
(外一篇)
杨卫列
某杂志编辑在其所在杂志微信群中发布了自己编辑的某篇文章的jpg图片,恳请大家看看可有什么文字错误,但让其失望的是,很多群友,无论是看完的,还是根本就没看的,都只管忙不迭地点赞,完全忘记了该编辑发图的目的。而我则跟帖道:“一炷香”写成“一柱香”了。过了一会儿,该编辑回道:查了一下字典,还真是写错了。
于是,因为这次指错,我竟意外地成了该杂志的编外校对之一。从此,每月总有一天,我都要在紧张的校对生活中度过,且乐此不疲。
也许是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缘故吧,我对文字书写等方面的错误,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在我的学识允许的范围内,只要有错误,我常常能较快地予以识别。由此,我的校对工作也得到了该编辑的赞许。
不过,有一次,面对自己的习作,我却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低级的书写错误从我的眼皮底下逃脱,且毫无知觉。

我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那是对自己的硬笔习作《桃花源记》的校对。要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全国高考默写必背篇目之一,我也曾用硬笔不止一次的书写过它,却从未出现过什么失误。但这一次,我竟然落下了一个“遂”字,而且竟然是出现在“名家硬笔书写《桃花源记》”这样经典栏目的应征作品中,而且我自己校对时竟然什么都没有发现,直到杂志送到了我的手中。
现在想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一是因为书写内容过于熟悉而导致书写时掉以轻心;更重要的是,自己校对自己的作品,心理上易于疏忽,从而出现了所谓的灯下黑现象。
看来,发现别人的错易,发现自己的错难啊!


勇于承认错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某一日,学者用毛笔抄写了一首马一浮先生的诗《伏涨》。
老实说,对学者,我还算有些了解。年纪轻轻,著述颇丰。让人佩服,让人钦羡。而对马一浮,我只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至于有关马老的更具体的情况,我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于是,抱着一方面欣赏学者的书法,另一方面欣赏马老诗歌的目的,我对学者的书法和马老的诗都看得格外认真、仔细。不过,看着看着,便感觉到有些不对劲,马老会写“城郭等浮苴,岩石若居巢”这样的诗句吗?这不合情境啊!因为,马老诗的前半部写的是夏天洪水泛滥的情景以及洪水泛滥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而“城郭等浮苴”虽是对洪水淹没城郭惨象的直接描摹,但接下来的“岩石若居巢”写的却是岩石啊,马老怎么会突然写到岩石呢?这与洪水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有关系吗?好像没有啊!

于是,习惯性的百度。百度“城郭等浮苴,岩石若居巢”,显示为:城郭等浮苴,岩居若栖巢。这就对了嘛。城郭就像水中的浮草,岩居好似鸟栖的窠巢。前一句写洪水之大,后一句写洪灾到来时百姓流离失所,居住条件之劣。这才合情合理啊!
于是,联系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不一会儿,学者回复:没问题,版本不同而已。
真是如此吗?
直觉告诉我,马老的诗出现不同版本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据我所知,一般出现不同版本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流传范围极广的古代诗歌,而且不管版本有多么的不同,但大抵都还合情合理、能够自圆其说的,虽然不同的版本之间也许会有高低之别。而学者所说的、马老这首所谓不同版本的诗歌,显然不属于此类。

不过,既然学者提到了这是版本的不同,那我索性再百度百度,看看是否真有这样一个版本。但令人遗憾的是,输入“岩石若居巢”,却未能找到一例与之完全甚至是近似的诗句。据我的搜索经验,一首诗只要有不同的版本,百度基本上都会一一呈现的,难道对马老的诗是个例外?
看来,所谓版本不同很有可能是学者对自身抄写错误的一种掩饰,既然如此,我还能说什么呢!
有时,勇于承认错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懒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外四篇)
董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某次讲篆书的临摹与示范时,董老师说,我历来不主张临池勤奋。
什么?我没听错吧。我们耳熟能详的什么羲之洗笔成墨池啊,什么智永退笔成墓冢啊等等故事,哪一个不与临池勤奋有关?“大家”尚且如此努力,凡人者如我们,焉能不勤奋临池?
众人迷惑。
董老师接着说,临池过于勤奋,往往便缺少了深入思考的时间;这种勤奋,效果实在有限。
哦,还真有点道理呢,众人正欲点头。没想到董老师又说,懒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石破天惊!
大家不妨想想,洗衣机是怎么发明出来的?还不是发明者很懒很懒,他既不愿意用搓衣板搓,更不愿意用手搓。于是,他不得不想啊想,试啊试;于是,洗衣机就诞生了。您说,如果他也向大家一样用搓衣板搓,甚至勤快地用手搓,洗衣机还会出现吗?所以啊,懒惰促其勤奋,勤奋促其发明。归根结底,懒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董老师如是解说。

嗯,歪得颇有几分道理。众人正欲鼓掌之际,董老师话锋一转: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如果无时不懒,无处不懒,无事不懒,那他不仅不会推动社会进步,反而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发明洗衣机者确实懒于用搓衣板搓,用手搓,但他勤于思考啊,勤于实践啊。所以啊,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您真的以为他很懒很懒,那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掌声雷动!

聪明比勤奋更重要
董磊老师有两个学生,俩人同时随董老师研习篆刻。一个路近,家住在阜阳城里;一个路远,家在邻县某乡。家住阜阳城里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年难得几回来;家住邻县某乡的,不管风霜雨雪,一周一次,往来不辍。家住阜阳城里的,董老师一点就透;家住邻县某乡的,你用尽方法他还是一脸茫然。家住阜阳城里的,现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家住邻县某乡的,现在依然只是痴迷篆刻的爱好者。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聪明真的比勤奋更重要。
被动选择

阜城里有位老书家,早年以写启体名动阜城。前来求字者络绎不绝,且言必要启体。老书家因此名利双收。
有人委婉地对老书家说,您写了一辈子启体了,也该写写自己的了。
更有人直言不讳,您启体写得再好,也不过是启体第二。想要超越启功,委实乎难矣哉!
老书家也早有改体的想法,闻言更是跃跃欲试。老书家不愧是有实力的书家,改写别体,上手极快。
老书家暗喜。
不过,让老书家始料未及的是,门前从此冷落,不复有先前的门庭若市。
追问原因,原来竟是不写启体惹得祸!
“是啊,我们看重的就是他写的启体;他既然不写启体了,我们还要他的作品干什么!”人们皆如是说。
老书家无奈,复归启体。
悲耶?喜耶?
人生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作家柳青曾有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
董磊老师的两个爱徒几年来的人生经历就较好的诠释了这句名言。董老师的两个爱徒一个叫C,一叫名Z,都是董老师在阜阳幼专所带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俩人实力不相上下;几年后,俩人命运迥然有别。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当初,董老师向他们建议,不要急于考编。因为他们只有大专文凭,考编也只能考个小学的编制。这样,供他们驰骋的平台太低,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但C还是觉得毕业之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考编,这样可以很快得到一份稳定的职业和薪水,于是拒绝了老师的建议。C通过自身的努力,如愿通过了某小学的入编考试,如愿成为其在编在岗的教师。但C做梦也没想到,自己高兴得有些为时过早。因为,C所在的学校属乡村小学,从来就不开设美术课。几年来,为了生活,C只好放弃自己的专业,改教语文,C在自己的专业上有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所幸的是, C如今幡然醒悟,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编制,一切从头开始。只是,那失去的青春时光颇有些让人唏嘘。
而Z呢,觉得老师言之有理,谨遵师训,留在了母校,当了一名在岗不在编的美术专业老师。因为在岗不在编,Z便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形压力。而减压的方式无非两种,其一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展现自己的实力。为此,Z两次参加全国教师现场书画大赛,两次均将特等奖收入囊中。其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成为其中的正式一员。而让自己成为其中的正式一员,Z就必须先要拿到本科文凭,然后再拿到研究生学历。为此,Z勤奋自学。现在,Z本科文凭已然在手,如今又考上了南大的在职研究生。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Z必将成为幼专的正式成员和骨干教师。
这正是:只因一步错,人生大不同。
最难放弃的是既得利益

这是董老师授课时讲的一个小故事。
某小火车站只开了一个售票窗口,售票窗口前排满了购票的人们,活像一条流动的长龙。
排在前面的不慌不忙,因为自己正在购票;排在中间的信心满满,因为自己即将购票;排在后面的延颈远望,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

《书苑杂谭》后记
1995年之前,我从没想过要写什么文章。
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写作都不是我的长项。当然,我似乎也没有什么长项。我的作文始终处于中等水平,从未被老师当作范文当众宣读过。到了大学,虽说读的也是中文系,但那只是阴错阳差而已,我的兴趣并不在写作上。
工作后,开始写点东西。不过,那也实在是情非得已。因为,既然当了教师,就要评职晋级。而要评职晋级,自然少不了所谓的论文。因此,想写也得写,不想写也必须写。否则,到时候人家都顺顺利利地评了职,高高兴兴地晋了级,而你那儿却始终不见动静,岂不是羞煞人也么哥! 再说了,既为语文老师,倘若一文不写,如何树立权威?如何以身示范?

于是,赶鸭子上架,写!于是,便有了两篇所谓的论文《提问的艺术》和《书法教育的德育功能》,于是,就先后收到了这两篇所谓的论文分获1995、1996年阜阳市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奖证书。于是,我常常跟我爱人开玩笑地说,都说在阜阳市论文评比中获高奖不易,但我仅参加两次,两次居然都是最高奖。看来,阜阳对我这个外乡人不薄啊。
不过,在1995年之前,要说将文章变成公开出版物上的铅字,我则是想都不敢想。虽然,在大学时代,看着自己的舍友发表文章我也确实挺羡慕的。

一切的改变始于那一场谣言。
好像就是在1995年,当时的教育界盛传以后评职晋级必须要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否则一票否决。虽然这种说法在当时并没有任何文件依据,也被后来的事实证实为谣言,但其时我就想,万一是真的呢!凡事还是早作准备的为好。
于是,观察,思考,借鉴,《中师书法教学的走向》终于成文。不过,投哪儿呢?对,就投向《青少年书法》。因为,我将自己的这篇文章与该刊上的同类文章作了一下比较,质量虽不敢说超过他们,但至少也是不相上下吧。如此,投到该刊,就是不一定会刊发,但几率总是要大些的。再说万一刊发了呢,梦想总还是要有的嘛!于是,我将文章工工整整地誊好,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投入邮筒。

接下来,便是长长的等待。一天,两天,三天,一月,两月,三月,音讯皆无。我也由最初的满含期待,变成到后来的不再抱什么希望了。
1996年6月底的一天,当我再次从寄居的乡下蹬着自行车来到位于人民路的邮政报刊门市部浏览《青少年书法》时,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我发现我几个月前寄出的小文赫然在列。一时间,那种惊讶、兴奋和感激,简直无法以言语来表达。
感谢那场谣言。
正是它,让我进一步认清了自己。让我明白,除了教学之外,我还是可以再做点什么的。从此,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写点文章,由此进而扩展导硬笔书法创作、毛笔书法创作。从一开始的一年几篇(幅),到一年十几篇(幅),再到现在的一年几十篇(幅)。二十余年来,也积攒了500余篇(幅)。谁说谣言都只是充斥着负能量呢!

不过,发表归发表。要说结集出版,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这是我从不敢奢望的。但界首中学领导的不断鼓励、督促和大力支持,使我不能不重视文集出版之事。于是,我将这些年刊于全国近30家公开发行报刊上的数百篇文章(个别文章稍作增删)予以遴选,空白处补以书法,交于黄山书社,供其出版,命名为《书苑杂谭》;又因为其文多以评论为主,所以就加了个副标题《杨卫列书法评论选萃》。
现在,这本文集就要出版了。在此,我要诚挚地表达我对界首中学领导的真诚谢意。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的问世是不可想象的。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没有她的忙前忙后、联系沟通,这本书的问世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同样要感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导,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冰心散文奖获得者朱以撒先生,感谢他在百忙中欣然为拙集作序、题写书名,让拙集大为增色。

当然,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各大报刊的编辑老师何幼慕、孟会祥、葛世权、赵志成、斯舜威、梁地等等。限于篇幅,恕不在此一一列举了,但他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我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行文到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拙文结集出版既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和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鞭策和希望。
是为后记。
注:《书苑杂谭——杨卫列书法评论选萃》已于2018年12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



杨卫列,安徽枞阳人,现居界首。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阜阳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界首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书法报》《书法导报》特约记者。《语文报·书法版》专栏作者。
书法入展安徽省九届新人展、2007书法导报年展、新世纪首届安徽省书法大展、首届敦煌国际艺术节小品展等。书法、随感、论文等近700篇(幅)发表于《书法》《书法报》《书与画》《美术报》《书法导报》《书画艺术》《书法赏评》《北京文学》《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中国教师报》《中国文化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书画天地》《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等报刊。《教育文汇》《中国钢笔书法》《书法报·硬笔书法》《语文报·书法版》等分别对其作专版介绍。
2018年12月,其文集《书苑杂谭——杨卫列书法评论选萃》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并于次年获安徽省文联评选的文艺评论著作类优秀作品奖。


本期初审:
申振见 张锋君
主审:
张云华 侯玉梅 王玉枝
终审:
王海东 李昊 应连飞
策划制作:杜学勇

《中国民俗文苑》微刊
主办单位:
中国艺术人才促进会
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范醒华 才玉书 黄广奇张步敏 王 立 王东军 李洪顺 孙珂 马 腾 李永新 王国祥 宫一心 耿明生 王之业 朱寿江
总编:孙秀华【知名高级教师 评论家 作家诗人】
主编:应裕勇【中国艺术人才促进会执行会长 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院执行院长】
副主编:王玉峰 王海东 应绿霞 王玉枝
张云华 刘 虎 刘梦雪 王金成
编 委:张锋君 申振见 李章海 李 慧
段小菊 侯玉梅 李玉仙 黄 坤 李昊
美术摄影主编:杜学勇
法律顾问:王孟婕
设计策划:梅铁军 田 甜 戴兵 郑文涛
赵 冰 陈彦徽 郭 超 黄永阳 任 杰 李天坤
总监制:应连飞

《中国民俗文苑》微信平台倾情奉献,送给您温暖,弘扬正能量,展示名家风采,推介文化新秀,是文艺人才的乐园,精神的乐土,欢迎您的投稿,期待您的精彩!
品读善读美文美诗和摄影优秀作品,我们为您遴选编发,让美妙的文字、动听的音乐、感人的朗诵和会说话的图片陪伴您宝贵的业余时光,提高您的赏学能力和品位诗意的生活,何非一乐也!愿您快乐常相伴,健康永相随。
本平台所用图片,未注明出处均来自网络。为尊重作者,特此申明。
本平台编发的作品,版权归作者和微刊共同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经微刊同意。所有作品,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