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春节前看望抗美援朝老兵和特困学生、孤儿纪实
文/肖锋
图/实拍
过几天就是大年除夕了,立春后的广东封开地区阳光明媚,草木始苏,油菜花染美了田园、村庄。桃花林里的花蕾含苞待放。小鸟们在欢喜跳跃,做好桃花盛开前的准备,待桃花满园时,好为游客一展歌喉。
一群火一样的红马甲在白垢镇西河村的一处新建两层钢混结构的民房前停了下来。 他们就是由原肇庆市武警退役教官陈东明带队、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县道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四、五十公里的“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的“老兵春节前慰问小组”的志愿者们,正带着真诚、带着爱心去看望九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
军人与军人相见,倍觉亲切,他们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互相用体温去传递军人之间共有的那份无法形容的血性,没有代沟,更没有年龄差别。
老兵明火森现年九十岁,1932年1月20日出生,1950年服役,1953年复员。一个月后又重回部队130师拿起钢枪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服役三年退伍后回到老家务农。
几年来,每逢节假日,“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都会派志愿者们去看望他和那些曾经为了国家安危而浴血奋战的退役将士们。只可惜,因年龄已高,他们已陆续故去,在世的也已经屈指可数了。
另一组看望山区特困学生和孤儿的志愿者们由三个“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的大学生们和两个老志愿者组成。他们的行程第一站是江川镇一个山村中的孤儿黎姓女学生。
时间过得好快,黎姑娘和两广爱心之家已结缘八年。记得第一次去看望她的时候,大家冒着大雨,双脚是踩着半尺深的泥浆中去到她家的。那一年,营养不良、瘦小的小姑娘刚满六岁,稀拉拉的头发又黄又细,叔叔阿姨叫她也不理会,总是害羞的坐在那里垂低着头不停的玩着两根手指头。整个看访过程都是她那个五、六十岁、体弱多病、单身的二叔父接待。
八年后的今日,小姑娘准备上初三了,昔日的黄毛丫头己经出落成了一个婷婷玉立的青春少女。她不单单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保持着名列前茅,更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姑娘。对我们的到来,她非常开心,调皮的对我说:“以后我要更加努力的去读书,像志愿者伯伯肖医生那样做个好医生。”
听到孩子说的那句话,志愿者们心里暖烘烘的。心里在想:这些年大家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经过短暂的交流和对孩子进行过心理辅导后,志愿者们在黎同学的频频挥手再见中继续向平凤、罗董三个孤儿的家中进发。
“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现有志愿者近五百名,旗下原有四位抗美援朝参战老兵,因年龄关系,他们已陆续“归队”。现仅有九十岁的白垢镇西河村高龄老兵明火森老人在世。
原有十多名山区特困学生和孤儿,在该团队和其他公益组织的影响下,各地又涌现出了几个乡镇公益组织。为了便于对孩子们的就近管理,两广公益协会将他们移交给了当地公益组织,委托并指导他们对孩子们进行学习上的跟进和行为辅导。
“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近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和坚持是值得的。那些特困学生们,虽然没有父母,虽然住在偏远的山村,虽然每天放学回来还要做农活、做家务,虽然他们穿的是五湖四海捐赠的衣服、鞋袜,虽然平时没有谁为他们做学习指导。但是,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作业和笔记一丝不苟。所有这些,与志愿者平时的督促和关心是分不开的。
曾经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脱离困境的孩子们,当他们走进社会后,也很自觉的加入了志愿者团队,成了新一代的志愿者。
原帮扶对像亚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父亲肝癌去世,母亲弱智,家里一贫如洗,住的是破烂的老土砖房子,吃得上餐没下餐。十四岁的他和弟弟在那种生存都艰难的环境中还要照顾母亲。他对我说:“肖医生,我很感谢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的双手,我常常弟弟说,‘千万别忘了志愿者团队对我们的恩情’。”
他懂事、勤快,个头虽小,但对汽车的修理技术却是一流的。从技术学校毕业到出来工作,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家里就新建了两层楼房,还买了小汽车。每当团队需要招募志愿者时,他会尽自己的能力去捐款、出钱也出力。
公益志愿者就是冬天的暖阳、春天的花朵,默默的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是靠打工、做小生意养家的人群,却毫不吝啬的从自己的牙缝里省出你一元,我几元的去筹集公益活动资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用真心在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特困人群。
志愿者!中国民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祝愿你们:好人一生平安!
202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