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后(1920年—2009 年12月9日)1920年生于山东济南,书法家。作为山东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魏启后先生对当代山东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后学,都得到他艺术探索的沾溉。他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第一次见魏老书法,是上世纪70年代在山艺同乡的学生宿舍,一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书法横幅从床边墙上跳出袭击了我的眼帘,字的自由挥洒豪气干云之势令我震惊,当时的新鲜和讶异,至今不忘。 后来得邹振亚先生引介拜见先生。
大约是在暑假,县学街一号小四合院,转进大门见一小煤球炉子放在北屋门口西侧,上面的水壶冒着热气。魏老好像是戴着眼镜,一边捡着院内地下的几片碎纸一边笑着招呼。旁边一大堆墨汁空瓶横七竖八堆的挺高。 古人所言之笔冢墨池?不对,此是墨冢——空墨瓶冢,第一次真见,又是一次讶异。心想如此多的墨量,得写多少字啊。魏老的书房极小,进门是一条桌,魏老站在里头挥毫,背后墙上好像刚写的楷书: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印象深刻。魏老忙着挥毫,不时招待客人喝水,尽管茶盅小的也很讶异,但茶味浓香,其情难却。我带的宣纸一会用光,魏老说还要写吗?我这里纸有的是,手指向小桌下层隔板一滑。也许受魏老热情鼓动,我忽然想起家有一桌上小屏风空着,即请魏老继续题写。魏老反复尺寸斟酌亲自裁纸,挥毫写下四条小屏: 李商隐清淡自然纯朴的诗句,借魏老潇洒奇绝的书法飞到我的画案,自此小小屏风伴我读书作画二十余载。此次魏老为我大大小小写一大卷,回去后,召开学生班干部会时(我当时兼任美术班班主任),每人发一张。那一刻我和学生们同样高兴和有面子,那种大气和豪气应是受到了魏老慷慨之情的感染。

(任敬彬作品《清如玉壶冰》于1984年)
再后来,我拿着我的画请教魏老,每每收获魏老题字于画上。我画一女生,魏老欣然命笔:清如玉壶冰;我画一老大爷魏老题:霜叶红于二月花;另一披衣少女模特题:
(任敬彬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于1984年)
此诗谁作?我查了百度未有结果。肯定是魏老睹画有感即兴而作。遗憾的是再也没有机会向魏老当面求教了。我愿意相信魏老为我所题之诗句除了明确题注某某所作,其他均为其据画面有感而发,即兴撰句,既为我的画点题、升华而又有婉转指点之意。不然,不会那样贴切恰如其份。又一次,我画松鹤图,画面没有合适题字位置,魏老另裁一纸欣然命笔题松柏劲挺姿,鹤有冲霄心诗堂,日后我装池悬挂良久,我想,以后画松一定要更加劲挺一些。这大约是85年前后。

(任敬彬作品《少女》于1984年)

(魏启后先生题任敬彬《松鹤图》书法)
1994年我调来济南,离魏老近啦,请教拜访自然更多一些。 1995年我画松树僧人图,取名渐入佳境,构图较满。魏老于左下角小字数行题曰:(任敬彬作品《松树僧人图》于1984年)
诗人钱珝此诗情致高远诗思飘渺,下笔简巧,似用了国画滃写技法 ,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此几句存于钱珝的《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六十八》,想魏老根据画面寻找比对,何其烦劳,可见魏老的用心之深。古稀老人如此劳累令人心生敬佩和不安。 97年我画双羊图,魏老在上面挥毫写下八十八字:“松雪翁尝作双羊图题云:余尝画马未尝画羊,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然于气韵颇有所得。敬彬道兄近作双羊图栩栩如生笔墨雅洁与松雪之作颇有合处,真于气韵有得者也。丁丑新春启后拜观敬题”。“道兄”“拜观”“敬题”云云表现着魏老的自我礼仁修养之高标,哪怕面对晚辈晚生依然如此。我辈岂敢领受,只有陡增敬意而深思后的加倍努力学习。“逼近古人”“栩栩如生”不就是对我的期望和鼓励吗?余将奉为圭臬。同时魏老所题,也向我普及了数百年前一代巨匠赵孟頫曾经的绘画经历,双羊图是因其好友仲信求画而作的写生,也是他一生唯一一幅传世“羊”画。这幅画的照片,我还真查到啦,上有乾隆御题诗一首。只是松雪先生自题所说未曾逼近古人,这古人所指何人?好生纳闷。其自谓所说气韵之得的确可见,一代宗师即是一座高山。魏老的题跋不论长短,都包含着其对后学的教诲与期待。 2002年我画三羊图魏老为题“三羊开泰”。2006年为我画集题:“任敬彬画集”书名及“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丙戌年秋月拜题敬彬兄大作”竖幅。“古不…”“今不…”之说是孙过庭书谱的要髓,如同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一样是高标中的高标,魏老以此示我,当是长鸣之警钟,或为黑夜之北斗,我想这样的比喻,恰如其分、当之无愧,因为这些正是我几十年心摹手追心向往之的所在。一个炉火纯青的艺术大家,一个博古通今的思想哲人,永远的高度自律自谦,仅此一点,我辈只有顶礼膜拜慎终追远……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岁月累移,与魏老的邂逅多年受益匪浅,受益终生。 2019年冬,魏老书古诗词长卷出版,余灯下敬观,与几十年来在我画上所题比对学习。魏老音容笑貌如在眼前;魏老书艺及其思想深入我心。大哉魏老!其所题书法诗句令我深思,其中不乏对晚辈的婉转指点和殷切期待。其艺术思想借古开今历久弥新,人格魅力高山仰止深邃隽永。经年累月,由似懂非懂到似有所悟,终有两句话从心底升起,肺腑之言,发自内心,献给魏老:古不乖时秉晋元谛真,今不同弊视近现纠导。呜呼,斯人已去没,教导永聆循。 2020岁在庚子魏启后专刊第四期出版在即,应李勃、李德生先生之约重新整理记于历下钝吟书屋。
作者:任敬彬

作者简介:任敬彬,字子谦,号任风,笔名老钝、苦佗、三石等,别署钝一、远庐。1952年生于山东德州夏津。先后毕业于德州学院艺术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副院长)。曾任济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济南大学中国画教研室主任、济南大学教代会代表。现兼任山东东方老子画院副院长、北京书画院山东分院院长、中新美术杂志艺术顾问、中华书画杂志特聘高级编辑、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济南大学中国画研究所副所长。曾获济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其中包括全国中国画大展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