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义军
七十年代,县城南关饭店的大杂烩小有名气。大杂烩与其它菜品相比,也许算不上美味佳肴,只因大杂烩便宜又有些油水,才认为它是十足的美味。
那个时候,去饭店吃饭的人少,点菜的人也不多,无论是煎炒烹炸,厨师在装盘以后,都会有一勺半勺的剩余,于是不管剩余什么都集中在一个盆里,等积攒多了就连汤带水的一锅烩,这便是大杂烩。
大杂烩里究竟有什么却不好说,这要看近期饭店里的厨师都炒过哪些菜,并不刻意用新鲜的食材去做,大杂烩也是时有时无。
大杂烩是饭店里最便宜的菜,开始每碗只卖五分钱,后来又涨成一毛,在当时来说,即便是这样仍然属于高消费。经常来光顾的像赶个马车、驴排子的,经常赶个四集做点小买卖的,都是些手头上既有几个小钱又比较活泛的人。也有碰一不二的人来趟城里,带着孩子走十几里路,就盼着开开洋荤,一碗大杂烩不止在食欲上得到了满足,简直就是精神上的享受。
咣咣当当的一碗大杂烩端上来,没有人去关心那端菜人的那根黑指头是不是还插在碗里,就急不可耐的拨拉着筷子,看看大杂烩里有几块肥肉,先急吃两口,才从包袱里拖出自带的干粮,撕吧撕吧泡上一碗,转眼间就汤水全无,那粘在桌子上的大黑碗却比脸还干净。
到如今大杂烩已演变成了全家福、厨师大锅菜、乱炖等等,有了固定的食材,制作起来也越发的精细,几样食材入锅,用时间熬煮,使它们的本味充分释放又相互交融,味道也是越来越浓,又成就了一道美味。
记忆中的大杂烩,读懂它时不再年轻,恍惚中已是知天命之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时到饭店就餐也是为了图个方便,剩余饭菜最好不要浪费,不妨打包带回家做个大杂烩,这也是对光盘行动的践行,即便是平日里口味清淡,偶尔吃一回大杂烩也无所谓,大杂烩那种别样的味道也会让您开心、开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