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馒头情,一家亲
文‖媛来是你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后,乡亲们就忙碌起来了,扫尘、蒸馒头、炸肉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蒸馒头的情景。
“不蒸馒头,蒸(争)口气。”这是我们这里的一句俗语。蒸馒头,有“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记得在我小时候,每年腊月十五左右,家家户户就开始蒸馒头的准备工作。我们村里一共有近30户人家,一共有两架蒸馒头用的板笼,各家的男人要提前去排队,一家接着一家接龙蒸馒头。等确定了蒸馒头的日子,男人们就开始准备蒸馒头烧锅要用的柴火,女人们则开始准备馒头馅,萝卜馅、青菜馅、麻菜馅、红豆馅、豆腐馅……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板笼请进家蒸馒头了。

蒸馒头是个力气活,技术活,那时我们还小,帮不上什么忙,老爸他们兄弟四家就合在一起蒸馒头,共有20口人,每家要蒸面20斤左右,往往要起早贪黑,忙活一天还要拖一晚。请笼的事一般是我老爸或者三伯去,他们两个是泥瓦匠,有的是力气。所谓“请笼”,就是带着麻绳、扁担把板笼挑回家。蒸馒头也要图喜气,不能乱说话。馒头蒸得好,来年会“大发”。所以要说“请笼”,不能说“挑笼”。每次看到笼请回家,我们就会开心得又蹦又跳,因为马上就有馒头吃了。
终于开始蒸馒头了,在我们家里早已分工明确。三伯负责揉面、匀剂子。面揉得好,馒头才有嚼劲,剂子匀的好,才能保证馒头大小差不多,看上去个头整齐。二伯负责上笼,把包好的馒头排列整齐、间距匀称的摆放在板笼里。馒头之间间距太大,则费时间,费柴火;间距太小,馒头粘在一起,破皮露馅,就不好看了。上笼这个活,只有二伯能干,他是村里的会计,是个细心、耐心的人,每次也能圆满完成任务。老爸负责烧火,这个活又脏又累,馒头蒸一天,他就要坐小板凳烧一天火。大火、中火、小火的控制,全在于加柴火的多少,他要随时根据蒸馒头的时长调整。当然,老爸偶尔开个小差也没关系,细心的二伯会随时提醒,“火旺一些!”“不要加柴火了!”这时,大家就会哈哈大笑,老爸又开小差了。二妈、三妈、大姐、大哥等成年人都负责包馒头,他们一边包馒头,一边拉家常。一年下来,开心的事,疑惑的事,新鲜的事,以及哥哥、姐姐们成长的往事等等都可以畅谈,像新年茶话会一样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二伯看了一眼手表,时间到,馒头出笼了。这时,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一人拿一个,品尝着新鲜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的馒头,大人们的啧啧赞叹,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刻,一年的辛勤劳作都得到了满足。
馒头蒸下来了,下一户人家要来请笼了,照例要用袋子装3、5个馒头放在板笼里压笼,大概是把好运传给下一家吧,又或者是给那家的孩子先解解馋。然后,再给左邻右舍的送一些馒头尝尝,还没有蒸的邻居就多送一些,要吃就管够。已经蒸好馒头的要还人家人情,一般人家送10个给你,你要还12个,反正要多一点以示感谢。
现在,蒸馒头再也不用排队了,也不要熬夜了。有专门加工馒头的店铺,即使不给别人加工,家里也会备一个电笼,方便、快捷。想吃馒头,也不必等到过年,天天都可以吃。当年馋嘴的小孩也都成家立业,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孩。但在大家庭中我们感受到的亲情将永远陪伴我们,邻里之间的和睦友善将永远启迪我们与人为善。

媛来是你,尹美媛,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骨干老师!爱好写作,多篇作品发表在市、县级报刊杂志!

建华主任点评:《馒头情,一家亲》此文道出了70-80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在那个精神和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过年是最令人期待的事情!蒸馒头、炸肉圆、炒瓜子、穿新衣、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索取好吃的.......那一件件有趣的过年趣事永远抹不去的!那个年代的人贫穷、单纯,但简单、快乐!学习压力没有现在的孩子大!现在的90、00后的年轻人是体会不到属于那一代人的快乐的!

云编辑:第一批70后已50有余
第一批80后已奔五
看似年轻的我们,已经老了
现读美媛老师的《馒头情,一家亲》
儿时的回忆满满……[玫瑰][爱心]
确实值得点赞!
美媛老师的《馒头情,一家亲》
还展现了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玫瑰][爱心][强][强][强]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