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德 州英烈人物:冀鲁边英烈杜子孚
一世英名 两地流芳
文/张居明
主播/梅子
红色摇篮冀鲁边
血雨腥风长夜天
同仇敌忾驱倭寇
前赴后继意志坚
14年抗战,在冀鲁边区这片光荣的土地上,边区人民群众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生死与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日本法西斯强盗进行殊死搏斗,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倒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山东省宁津县,张大庄镇后郑村杜子孚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后郑距离宁津县城25公里,隶属张大庄镇。清朝中期由杜集镇(原张学武乡)小杜庄迁移而来。现有三百余口,杜姓在该村占百分九十以上。
1934年,杜子孚入天津第一师范学校,1936年回乡后又入泊镇省立第九师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辍学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动员父亲典当家中土地支援抗战,1939年,调任冀鲁边区一地委委员兼民运部长,并先后任中共陵县县委书记和中共冀鲁边区二地委书记。1941年,调任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1942年6月19日凌晨3时,日军纠集泊镇、德州、连镇、沧州二万余日伪军对边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在东光县大单乡四柳林村(宫家柳林、王家柳林、赵家柳林、孙家柳林)被三十余倍的敌人包围,他大胆指挥,沉着冷静,带领战斗为最强的警卫排同敌人展开白刃战,杀出一条血路,突出了敌人重围。这次战斗,从拂晓一直战斗到中午,日伪军伤亡数百人,战士们从前夜一直到现在水米未进,到最后已经精疲力尽,再次被敌人包围,300多人战斗中牺牲,40余人被俘,被俘者宁死不屈,均被杀害。杜子孚战斗中负伤仍坚持指挥直到最后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同时牺牲还有专员石景芳,冀中赴冀鲁边参观团负责人(冀中三分区地委书记)翟晋阶,冀鲁边组织部长邸玉栋,妇救会主任崔兰仙等干部。
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杜子孚名列其中。 杜子孚长子杜书瀛长期战斗航天一线,曾与邓稼先在同一研究所工作,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次子杜书华在北京某高校任博士生导师,是著名作家、美术家。另外,后郑村还有一位烈士杜书平,他是杜子孚的亲侄子,1940年参加革命,冀鲁边区中共一地委交通员,1943年1月在北平被敌人杀害牺牲。奇怪的是,在河北省沧州市的南皮县、东光县和山东省德州市的宁津县、陵城区、乐陵市党史上,记载着杜子孚分别是河北省南皮县人和山东省宁津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1925年时就有文献记载该地属南皮县,后郑村和附近村庄还属于河北省南皮县砥桥镇。所以沧州文档记载着是杜子孚是南皮人。这样杜子孚这位英雄就在两地共同流芳,后人景仰,以他为荣。

作者张居明,男,1960年出生,山东省宁津县相衙镇(原道口乡)后纸村人,中共党员。1978年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在《国防战士报》发表处女作《溪流》。几十年来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勤奋笔耕,先后发表新闻、通讯、诗歌、散文数十万字。近年来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先后发表《一代怪才吴棠湖》《神奇杨抱槐》《青积务源自清起雾》《吴鸣风智破“蜘蛛案”》《隽不疑智审山寨卫太子》《千年恩爱夫妻树》《刘墉省亲过宁津轶事》《化牛李的传说》《蟋蟀与宁津的渊源》等,为弘扬宁津地域文化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蟋蟀情”征文三等奖、张之洞文学奖首届征文佳作奖、宁津县政府首届“鬲津奖”文学奖等荣誉。现任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主播,梅子,原名于敏华,一个简单极至的人,喜欢用声音诠释生活百态,喜欢读着你的文字,流着我的眼泪,喜欢用真情感染每一个读者。




)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