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枚熠熠生辉的乡土明珠
——小议商洛花鼓
文/郭明霞
“花花衣服身上穿”“绣花红鞋绿边边”“不穿霞帔戴凤冠,叫人越看越体面。”在秦岭南麓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时常见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边走边唱,自得其乐。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饮誉全国的商洛花鼓《夫妻观灯》里的戏词,到今天依然传唱,经久不衰。
商洛花鼓,乃商洛市地方传统戏剧之一,民间又称“花鼓子”“地蹦子”,是一种在“唱”和“舞”中说唱的传统民间艺术。盛行于商洛市七县(区),尤以商州、丹风、镇安和柞水最为普遍。秦岭山区的庄户人爱看戏,每到春节期间,男女老幼,相邀相携,爬岭过河,一溜带串,真是热闹非凡。
尤其是从正月闹到二月、三月的庙会戏,花鼓子几乎是从不缺席的。
一、艺术特点及起源
早期的花鼓戏基本上就是两个人的表演形式,也叫做三小戏。登场人物不多,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道具少,化妆简单,随意性较强。可音乐丰富,板路多样,旋律质朴,曲调优美。尤其是地域色彩鲜明,历史年代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商洛花鼓用当地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因大多就地演出,因此也叫“地蹦子”,有观众调侃打趣旧时代的花鼓戏:“远看是戏台,近看一堆柴,锣鼓一声响,叫花子蹦出来。”其实,花鼓调就是与逃难的灾民有关。
关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源始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入关中。
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鼓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五代以后,花鼓进入民间。
明末清初,商洛地区就出现了民间自娱自乐的小规模戏班,并有商州城隍庙、西关关帝庙、城内东门外土祠建的乐楼,共三间戏楼。
清道光五年(1825年),第一个有名称的戏班“商州双盛班”出现。自此以后至民国年间,商洛各地成立的各种戏班共有百余个,其中既有“三女班”这样的花鼓戏“窝子”,也有“唐将班子”这样自乐性质的半职业戏班。这一时期戏剧班社的活动,对传播和发展商洛花鼓做出了很大贡献。
清光绪三年(1877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许多灾民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漂泊流浪,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称“花鼓调”,“化谷调”传至商洛后,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融合,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胡小调等,充分将秦地的风俗文化与楚地的曼妙舞姿完美结合,打造出商洛花鼓独有的品相与魅力。最终形成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清丽婉转、朴实奔放之风格的商洛花鼓。
花鼓小戏也叫跳花鼓或舞花鼓。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跳的表演没有固定程式,一般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耐人观赏。它的音乐形式,依据内容分为三种:大筒子、八岔子、花鼓子。
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如《百草坡》《万寿图》等。筒子戏,结构较完整,调性较统一,且富有细腻缠绵的抒情色彩。因文场所用的乐器叫大筒子胡胡,音色清脆、粗犷、浑厚,故称“大筒子”。
八岔子,也叫八岔戏。用八岔调演出,内容上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如《送香茶》《西楼会》等。八岔子的曲调分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阳八岔的特点是,一人唱而众人合之,伴奏形式为演员清唱,锣鼓配节,句末由后台帮腔。阴八岔曲调开朗、豪爽而又抒情,节奏别致,一般用于剧目开头或行路时唱,在运用中可加其他小调来演唱。
花鼓子,又名小调戏。因戏中的曲调是由民歌小调构成的,所以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如《打草鞋》《绣荷包》等。小调戏保持了山野民歌素朴淳厚、清爽活泼的原貌,不仅曲调多,旋律节奏、调式的变化也比较丰富,宫、商、角、徴、羽各类调式都有。如“石榴娃烧火调”,由戏名起曲名,曲调短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唱腔丰富多彩。
“商州山窝窝,处处花鼓多”,其传统剧目的手抄本和口传本就有100余册。代表剧目有《打铁》《打草鞋》《石榴娃烧火》《绣荷包》《十月小怀胎》《花墙会》《卖翠花》《吴三宝游春》《李狗看花园》《贾金莲回河南》《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白扇记》等等。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商州山窝窝里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句花鼓戏。田间地头左邻右舍跳花鼓,也成为年轻人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二、《夫妻观灯》轰动山城
花鼓戏在商洛民间,乡亲们都叫它“小戏”,庙会节庆期间,大戏台上的秦腔、二黄才是正宗。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是文化艺术活动颇为兴旺的年代,在“百花齐放”的大背景下,1956年,由彭正远改编,辛庆善作曲的花鼓戏《夫妻观灯》应运而生,一鸣惊人。
商洛剧团在州城南街的露天剧场首演《夫妻观灯》,“地蹦子”小戏第一次走进县城,由专业演员扮演,登上舞台。尽管是木板幕帐搭建的简易戏台,可对于花鼓戏来说意义非凡。剧中扮演农村青年王小的是陈清林,扮演王妻的叫王贞,两个青年演员的表演朴素大方,活泼自然,曲美舞美,令人陶醉,首场演出便轰动了整个山城。
演员王贞,以其珠圆玉润的歌喉,活泼灵巧的表演,清新脱俗的形象而成为观众心中的“女神”。好几年的时间里,商洛城乡都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张戏票一毛钱,为看王贞吴秀莲”。
这一年,商洛剧团还排演了另外三部传统花鼓戏,《贾金莲回河南》《楼台会》《桑园配》,这几部戏与《夫妻观灯》一起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大获成功,剧本、音乐、表演等多项获奖。《夫妻观灯》的主演王贞获表演一等奖,陈清林获二等奖,编剧彭正远、作曲辛庆善均获得奖项。
《夫妻观灯》代表陕西省晋京参加全国音乐周汇演,深得观众喜爱,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夫妻观灯》的录音,有关商洛花鼓的文章频频见报。一时间,商洛花鼓的调调传遍全国,其风头之盛与当时的黄梅戏不相上下。这是来自大山深处的民间小戏,第一次获得如此荣耀。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传统观念对“戏子”的鄙视,加上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商洛花鼓后继乏人,几濒绝境。解放后,商洛地县的文艺工作者,对花鼓戏下大力气发掘整理,翻新提升,将这枚摇曳着泥土清香的艺术奇葩,从“地摊子”搬上了高雅的大舞台。
《夫妻观灯》的演出成功,是商洛花鼓第一次从民间小戏走向戏剧大舞台的华丽转身,开启了商洛花鼓在题材范围、艺术品相,精神境界方面传承创新、兼收并蓄、开拓进取、丰富升华的漫漫历程。
继1956年《夫妻观灯》首演成功之后,1958年由任宏谋老师执笔创作的《种核桃》,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戏曲汇演,赞誉不断,商洛花鼓再次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青睐。会刊上发表赞扬文章,《种核桃》很快被《群众艺术》刊登,长安书店出版发行。
三、“戏剧之乡”名副其实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商洛花鼓人所下的功夫,已超过两个十年。此时的商洛花鼓戏,从剧目内容到音乐舞美,整个舞台表现更趋成熟丰盈。
1979年,商洛剧团原创的花鼓戏《屠夫状元》,红遍三秦大地,从而使这个山区剧种成为陕西文艺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全国二十多个剧种竞相移植演出,并被西安电影制片厂以眉户剧种搬上银幕。
商洛花鼓从《夫妻观灯》到《屠夫状元》,二十年后再次声名鹊起,而且一发不可收。
1979年,镇安剧团由徐小强、刘大华、尹金峰等创作的花鼓戏《牧童与小姐》,在陕西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喜获奖项,省广播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转播。
到了1981年,镇安剧团再出精品,由徐小强、尹金峰创作的花鼓戏《凤凰飞进光棍堂》,在陕西省优秀剧目汇报演出中获得奖项,中央电视台录像播出。
1981年5月,陈正庆、田井制执笔,商洛剧团团长冀福记策划并担任主角“南有余”的现代扶贫花鼓戏《六斤县长》走出美丽商洛,在西安人民剧院售票演出50余场,红透长安。演出期间,受到陕西省领导马文瑞、章泽等热情接见。
中国剧协张书记向中央汇报了《六斤县长》的演出盛况,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亲自调商洛剧团赴京汇报演出。
1983年3月8日晚,《六斤县长》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习仲勋及朱穆子、贺敬之、赵伯平、马少波、俞林等接见演职人员并合影。后受命赴天津、大港油田、上海、武汉巡回演出,历时两个月。商洛花鼓由此走遍大江南北,被赞为商洛山区的文艺明珠。
巡回演出前,习老曾对冀福记及演职人员感慨地说:“在扶贫的问题上,艺术家做了政治家的事。”“让我们各级干部都看看,在致富的道路上,千万不能忘记穷人呀!千万不能忘记穷人呀!!”这些话,语重心长,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一部好剧,带给社会的正能量,方方面面,无法估算。
1984年,《六斤县长》由原作者改编成电影脚本,并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全国放映。
1983—1984年度全国优秀剧本授奖大会上,《六斤县长》被誉为“状元戏”,获金牌一枚(此奖项后更名为“曹禺文学奖”),被中央歌舞剧院及十余家省市剧团移植上演。
1985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商洛地区“戏剧之乡”荣誉称号。
扎根生活土壤,紧扣时代脉搏,述说经济改革洪流中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是商洛花鼓戏主创人员的情怀与宗旨。1986年,陈正庆、田井制编剧,商洛剧团首演的《小商、小贩、小教师》;著名作家陈彦编剧,镇安县剧团首演的花鼓戏《沉重的生活进行曲》,双双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展演中获得奖项。
1989年,商洛剧团参加全省青年演员现代戏调演,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奖项之高,奖数之多,前所未有。
进入九十年代,情牵普通百姓,开掘艺术源泉,彰显传统文化风采神韵的佳作更是不断涌现,连连出彩。
1990年,柳岸、笔尚创作的《糖是酸的》,在陕西省青年演员现代小戏调演中获奖;1995年陈正庆编剧、辛书善作曲的《山魂》,在全国“金三角”戏剧调演中获奖;1996年徐小强、陈道久创作的古装花鼓戏《大云寺》,参加陕西省“月季花”地方戏调演也获奖多项;1999年刘安民、王军武创作的《商君商於行》,在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演出中获得奖项。
作曲辛书善老师,《山魂》获文化部音乐奖;《大云寺》获陕西省文化厅优秀音乐设计奖。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商洛花鼓,堪称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四、传承创新,硕果累累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跨入21世纪后,商洛花鼓更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进取精神,不断完成着适应观众审美期待,展示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蝶变。剧团相继推出了花鼓戏《月亮光光》《红袍》《月亮河》《带灯》,这几部戏分别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电视星光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田汉戏剧奖等国家级大奖。
2002年,最亮眼的就是商洛花鼓现代戏《月亮光光》。此剧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及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等八个单项奖。
此剧由冯国喜编剧,辛书善作曲,徐小强、陈道久改编,徐小强、李小斌执导,田朝霞领衔主演。
2003年,《月亮光光》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展演中,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之优秀剧目特别奖,和七个单项奖。同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电视星光奖。2004年,此剧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并应邀晋京参加国庆55周年献礼演出。 
作为地方戏曲,《月亮光光》至今仍是获奖最多的一部戏。这部戏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大学教授的女儿林怡芳因父蒙冤,随母千里寻兄,她落户到陕南山区牛背梁,这个偏僻闭塞的村寨以后的种种经历。她一次次放弃了上大学,进城工作及随兄出国的好机会,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奉献给了秦岭深山的教育事业,奉献给那些需要关爱需要知识的孩子们。
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城市女孩子,流落大山三十年甘当“老师妈妈”,直至铅华褪尽,两鬓斑白。令人落泪的真实题材,加上商洛花鼓独有的音乐风格,使《月亮光光》成为商洛剧团继《屠夫状元》《六斤县长》之后收获的又一枚光彩夺目的艺术硕果。
2006年5月,商洛花鼓经中华人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商洛花鼓《月亮河》参加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剧中主人公“月儿”的扮演者——商洛剧团团长田朝霞,获表演一等奖。
祖籍丹凤县的田朝霞,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商洛剧团的台柱子,她领衔主演的剧目,从《屠夫状元》《农家媳妇》《泉水清清》到“月亮三部曲”——《揽月》《月亮光光》《月亮河》等,频频获奖。如今的她,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商洛花鼓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商洛剧团首场亮相便反响热烈的花鼓戏《带灯》,改编自贾平凹的同名小说。主人公“带灯”(原名萤),长相秀美,心地善良,热爱生活,是从农学院毕业两年后考上公务员,来到山区樱镇工作的女大学生。故事围绕着她的工作环境,忠实而鲜活地勾勒了,一个小乡镇在时代变革的历程中,不同阶层所呈现的群体姿态,折射出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艺术而饱含忧患地透视出,山村基层工作的繁琐纠葛以及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情节在原生态的演绎中百转千回,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部戏依然是徐小强担任编剧、总导演,辛书善作曲,而剧中女主角“带灯”,则由秦腔“四小名旦”之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旦角名家李军梅扮演。
《带灯》自上演以来,持续火爆。此剧在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和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荣获多项大奖。不仅在陕西全省巡演,走遍三秦大地,还多次在全国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中频频亮相。
2016年是商洛花鼓大放异彩的一年。年初,花鼓现代戏《带灯》在中国评剧大剧院连续演出两场后,赞誉一片,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后按照组织安排,从4月起,《带灯》在全国31个省市区巡回演出,历时半年,饮誉大江南北。《人民日报》认为,该剧“以真诚的创造意识,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突围。”《中国文化报》则评价其为“戏剧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商洛花鼓,是从山沟沟里历练成长起来的一个剧种,地域色彩十分浓郁,《带灯》在全国的火爆便出乎很多外地人的意料。但了解商洛花鼓的人都知道,这是扎根于商洛山地的艺术家们,六十年来,在一代代老艺人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厉兵秣马,匠心淬炼的丰厚回馈。
民营院团锦上添花。商洛民间艺人郝忠锋、吴全喜编剧,辛书善作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知名导演徐小强执导,两度戏剧“梅花奖”得主,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主演的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历经三年打造,由商洛民营院团-——商洛山花艺术团,倾力排演,终获成功。2016年参加第十一届国家艺术节展演;2017年参加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荣获省政府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优秀编剧奖。对于一个民间院团来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
2017年6月12日,由商洛市文广新局、西安全科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商洛剧团联合摄制的花鼓戏曲电影《带灯》,在陕西文投商洛国际影城首映,有效保护了这一地方特色剧种的传承。在商洛花鼓弘扬传统文化,延续经典魅力的历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5月,花鼓戏著名作曲家,商州地区土生土长的音乐才子辛书善,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商洛花鼓代表性传承人。
出生于1940年的辛老师,1955年春考入商洛剧团,从五十年代后期,就投入了对花鼓音乐的研究。他常常利用假期到花鼓、道情的流传地搜集素材;也利用下乡演出的间隙,寻找秦岭深处的花鼓老艺人;甚至远赴湖南、湖北,踏上云贵高原,穿行四川盆地,探寻音乐渊源,与同行切磋交流。
经过长期的搜集研究、选择摒弃,凝练升华,艺术地处理了传统花鼓音乐表现中,男女同声不同调的棘手问题。在《带灯》作曲中,又增添了商洛民间孝歌,将传承与创新融为一体,提升了花鼓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商洛花鼓这枚乡土明珠,在中国戏曲的大舞台上,熠熠生辉。
2018年11月,商洛剧团创作了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大型花鼓现代戏《情怀》,12月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在西安易俗社大剧院连演两场,引起强烈反响,喜获优秀剧目奖。剧中女主角,由商洛市剧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李淼领衔主演。本剧作曲,年近八旬的辛书善老师,老骥伏枥,再谱华章。八十年代就驰名商洛,红透陕西剧坛的国家一级导演徐小强老师,继续情注花鼓,担纲《情怀》的编剧和总导演。
《情怀》是一部在全省将脱贫攻坚故事搬上舞台的戏剧作品,从策划、创作到正式演出,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该剧以艺术的形式立体呈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一群基层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
2019年5月16日至17日,受南京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盛情邀请,商洛花鼓戏《情怀》,首次与南京观众亲切会面。
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每场演出近两个小时,可现场观众一直用最热烈的叫好声、欢呼声,表达着对花鼓戏《情怀》的喜爱。跌宕起伏的剧情,精湛细腻的表演,悦耳动听的花鼓唱腔,新颖诙谐的叙事方式,“扶志扶智”的公仆意识,带给观众的,是一次次的心灵震撼,掌声的浪潮此起彼伏……商洛花鼓,沸腾了金陵古城。
2020年11月15日,商洛花鼓《情怀》在宝鸡参加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展演,荣获最高奖项——文华优秀剧目奖,同时获得优秀编剧、优秀表演、优秀音乐三个单项奖。
2021年元月,商洛花鼓《情怀》被选中参演央视、陕视春节戏曲晚会。地方小戏,唱响全国,是商洛花鼓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凭借其品格水准与艺术魅力,赢得的殊荣。暖暖的《情怀》,将根系深扎社会底层,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对于聚焦民生民情,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戏剧精品,具有标杆作用。
蓝蓝的白云天,清清的丹江水,“戏剧之乡”的山坡坡上,灿然绽放着一簇簇的野菊花,随风摇曳,香远益清……
参考资料:《陕西日报文化周刊》、“陕西会馆”等网络文章。

作者简介:郭明霞,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中学退休教师,祖籍商州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