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个原则: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原文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社,就是社稷坛。古时国家的首都都要建造社稷坛,供奉天地神灵。天子或国君每年都要到社稷坛去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社稷坛又是国家的象征,大凡举行重大的国事活动,天子或国君都要到社稷坛祭拜,邦国间在相互交往时,也要到被访国家的社稷坛祭拜,以示对这个国家的尊重。因此,社稷坛作为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建造是相当严肃谨慎的,用什么材料、载什么树木、花草都有讲究,都赋予相当庄重的象征意义,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念。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宰我。“问社于宰我”是说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头做社稷坛的神主牌位好?牌位就代表着神灵,因此,用来做牌位的木料就必须足以体现神灵的尊贵与威严,体现神灵的仁德与品格,同时也体现着人对神灵的“诚”与“敬”,所以是绝对马虎不得的。“战栗”就是害怕的发抖的意思。所以这一章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头做社稷坛的神主牌位好?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的是松木,殷朝人用的是柏木,周朝人用的是栗木。用栗木是要让百姓害怕得发抖。”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用再说了,已经实施的事就不用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那么,孔子“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三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表达出孔子对周朝建立以后,周文王、周武王用栗木做社稷坛神主的这件事有看法,认为不妥;第二层意思也就是这一章的中心意思,即:正确对待历史和人事的态度。具体而言,有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成事不说”——对既成事实的事情,即使认为有什么不妥也不要再说了,因为再说也没有用;就象周朝用栗木做神主尽管不妥,但已经做成了,就不必再说了。
二是“遂事不谏”—— 已经实施的事情,尽管认为不妥当也不要再劝阻了,因为这时候劝是没有作用的了。这一条尤其适合我们现代社会处理上下级关系。下级对待主管,在处理一件具体事务时,在主管还没有最后决策之前,你可以反复的向他提出意见或建议,但当他已经决策并付诸实施之后,如果你仍然有看法、有意见,就不要再进谏阻止实施了,这样不但无用还会搅乱主管的决策部署,于事无益。军事上“扰乱军心”也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既往不咎”——对已经证明过去确实做错了的事情,也不要耿耿于怀,过去的就过去了,做好未来的事情才重要。
这三条原则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从政的人一定要以宽广的胸怀和度量对待历史,对待人事,既不能耿耿于怀,也不能抱守成见,不面对现实,不讲策略。用在生活中同样也应如此。比如我们在处理家庭事务中,在某一件具体事情上,如果妻子觉得丈夫的做法不妥甚至是错的,但丈夫已经做了,无法挽回了,妻子就不要再反反复复的指责、埋怨了,否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令丈夫反感乃至挫伤丈夫自尊,影响夫妻关系甚至感情。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做起来却需要有足够的修养和襟怀。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