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科学教育”点赞——科学和数学阅读
南和区职教中心 赵肖肖
为期五天的新教育实验“星火教师成长营”线上培训已经落下帷幕。在接触新教育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我深切体会到读书给我带来的改变。新教育比较重视阅读,之前我总认为这种阅读主要是针对文学方面的阅读。而因为我是中学数学老师,所以不免有些遗憾。但是新教育的这次培训,竟然有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阅读专场,这让我心潮澎湃。认真聆听后,受益匪浅。
2月4日下午,新科学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王伟群教授的讲座内容为《科学阅读,领悟科学理性的魅力》,新教育中学化学学科阅读书目负责人吴海霞博士的讲座内容《让化学阅读引领师生驶向科学思维的'蓝海'—全国新教育中学化学书目的研制》。这场讲座,让我认识到新教育已经开始引导学生和老师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了。我们人类的进步以及生活的各方各面一定是离不开科学的,尤其是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医学、航天、新媒体、新技术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我们的科学技术。但大家阅读这方面的书籍非常少。小学的科学课形同虚设,初高中的科学学科,更是为了考试而存在,老师们都不太重视。如果能让孩子们多读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书籍,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实重科学,可以从幼儿园抓起,像绘本《神奇校车》就是很好的关于科学方面的书。王老师在讲座中展示的课例,让我们看到通过课上阅读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和通过课外整本书阅读激发兴趣的学习效果。吴老师说他们已经分类汇总出适合学生和老师的化学学科书籍,也编辑出推荐书目的导读手册,为新科学教育点赞!
2月5日下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内容为《会读书才能教好书》,李培芳老师的讲座内容为《教学因阅读而改变》。华老师从“教好书了吗?”、“读了哪些书?”、“怎样才会读书?”三方面进行讲解。课例《找次品》设计非常巧妙,引入新颖,过程易懂,总结到位。进而引出自己读过的书《一分为三》、《似与不似》、《三生万物》、《哲学的邀请》、《大众的哲学》。华老师为了能上好《找次品》这节难理解的课,查阅了很多的书籍和论文,他对数学的执着令人敬佩。这说明这节课真的不好讲,也说明对于不好讲的课华老师习惯通过读书、查阅资料解决这样的难课。作为“化错教育”创始人,他讲到自己化错思想也是从很多与错误有关的书籍中获得的。最后他总结阅读是一种责任,阅读是一种救赎,阅读是一种创造。华老师的追问“学生过重读书负担是不是因为老师不读书造成的”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很赞同华老师所说“因为我们没有读书,所以工作很忙”。李老师借课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关系》和文章《“欧拉”的“错”》告诉老师一定不要敷衍学生的提问。课例《寻找完美数》、《圆的周长》中求圆周率给了我很多启发。在处理运算问题时,李老师在先讲算法再讲算理上进行了尝试。在这里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下面要好好向书籍和别人请教一下。 接下来针对数学学科阅读,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一名数学老师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之前,我们首先要把数学学科的知识学深学透。无论是小学的数学老师还是中学的数学老师,我们的知识储备必须广、深。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把自己知识的1%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老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上课时才能在必要知识和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小桥。记得我在引导初中学生学习数的发展过程时,我总结说有理数和无理数合起来称为实数,那同学们可以类比思考一下,实数后面我们会学什么数。很多同学,自然的就说出虚数,而这是高中要学习的内容。其次要学习跟数学学科相关的书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还建议老师可以阅读一些数学史方面的书籍,这样对于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很大帮助,教导学生学知识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曾经还阅读过一本数学科幻小说《平面国》,论述的是二维空间。这本书包含着数学知识,还包含着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数学课外读物。
我认为数学学科阅读的主要目的应该有三个:一是扩充自己的数学知识面。能为学生在必要知识和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小桥。二是通过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或者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比如数学史方面的。第三,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一些与数学相关的书籍,比如说我刚才说的科幻小说,或者《爱因斯坦传》等有关数学家的传记,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激发学生钻研精神。
《函数》在初中应该算得上最难教授的内容了。为了能给学生上好函数起始课,我曾经也查阅很多书籍和各个版本的数学课本,最后结合“洋葱数学”中的微课短视频,制作出一节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函数起始课。但到高中教函数时,发现学生在函数部分还是理解不了,于是继续阅读,最后终于借鉴到通俗易懂的讲授方法,用一个例子就让我的职高学生理解了高中函数的概念和符号f(x)的含义。当我们自身能力欠缺时,就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还曾上过一节题为《为什么负负得正》的课。在历史上有很多人都问过自己的数学老师这个问题,我国的袁隆平院士说过:“我最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数学,因为在学正负数的时候,我搞不清为什么负负相乘得正,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记得就是’;学几何时,对一个定理有疑义,去问,还是一样回答,我由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道理,于是不再理会,对数学兴趣不大,成绩不好。”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不要敷衍学生提问的问题,不但不要敷衍,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因为“好的问题就像酵母一样,是思考的催化剂”。用平等和谦虚对待学生的提问吧,依据提问去读更多的书,再通过多读书帮学生解决问题。阅读真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救赎,一种创造。
有梦想,已阅读,接下来坚持下去,希望可以看到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