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今诗大讨论
引子四:古代诗论小结
一、 诗言志
是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一种偏重于“志”,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情”和“志”并重。
二、 温柔敦厚
儒家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诗歌有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 诗六义
专指《诗经》的“六义”。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指内容,“赋”“比”“兴”指表现手法。
四、 讽喻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而直言,而是微词托义。
五、缘情
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地抒发情感。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六、 风骨
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特色。在思想上,指的是充实而严正的思想倾倾向;在风格上,则是精练简约,以达到刚健有力的境地。
七、滋味
最早记载于南朝钟嵘的《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它主要是指诗歌创作的感染力。这不单纯是作品的艺术性问题,还包含着作品的思想倾
八、 用事
亦称用典,指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但是在创作中不可滥用无度,否则会使作品晦涩难懂,破坏诗歌的感染力。

九、 唱和
最早是指歌曲演唱中的相互呼应。自南北朝始,诗人将诗歌相互赠答称为“唱和”。这种形式后来得到极大发展,甚至形成了唱和的专集。
十、 韵味
是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批评总则。指诗歌创作中蕴涵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所构成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品质。这种品质和欣赏者的主观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象外之象”等系列的审美效果。
十一、 雄浑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主要指诗歌创作的那种雄健有力、浑然一统的风格。它既包含着正确又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波澜壮阔的气势。

十二、冲淡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指诗人运用高妙手法,通过纡徐从容的神态来表现隽永超逸的思想感受,诗歌语言朴素无华、不事藻饰。
十三、 自然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它侧重于创作手法方面,排斥人工的造作、矫饰、刻画等.力求形成一种天然美。
十四、 含蓄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它和浅露、率直相对立,要求诗歌创作的意蕴深远,含而不露,从而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

十五、 绚丽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着眼于艺术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主要指辞采华丽以及声韵的妙用。
十六、 疏野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和含蓄蕴藉相对立。它要求诗人感情奔放,一泻千里,尽情宜泄。
十七、诗中有画
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的评论。就观赏者来说,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的接受过程中,往往会还原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

十八、景语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所谓景语,就是指诗歌中单纯捕摹景色的诗句,相对“情语”来说.“景语”是浅层次的捕写。
十九、情语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情语”指“以写景之心理言情”的诗句,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句子。“情语”是内外交融、饱含情感的诗句。
二十、意境
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的问题。


中国今诗 邀您大讨论
尊敬的诗人、读者:
中华文明诗意浓,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律,五四新声,词山诗海,流芳溢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当前的诗歌(今诗)应往哪个方向前行?是全自由体,还是参照格律诗,抑或吸收学习格律诗、外国诗等优点而走新路?……
为了繁荣诗词文化,探索中国今诗发展的方向,让今诗在新时代里发出耀眼光芒,我们特倡议发起中国今诗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期待海内外广大诗人、读者积极参与,并形成300字左右(一般不超800字)的观点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对来稿选编进行网上推送呈现,以作讨论交流,致力形成一次关于中国今诗的网络大讨论,并最终产生中国今诗的共同倡议。
您的参与发声是对中华诗词文化圣灵的呼唤,是对中国今诗健康繁荣发展的助力。
要求及说明:1、观点鲜明健康,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2、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主题样式“中国今诗+姓名+城市”;3、文末请附:姓名、100字内个人简介、近照1张、联系电话;4、您的来稿一经选用,我们将进行编辑发表推送或出版,不付稿酬,对优秀言论者我们将颁发“金言者”证书;5、来稿请发至邮箱:2654216094 @qq.com;6、本活动的最终解析权归主办方所有。
截稿时间:2021年4月30日。
联系人:郭锦生(020-84928918)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
2021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