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常翻阅一些有关洛宁的文史资料。一次在《河南文史资料》第十四期中看到崇阳籍人士苗培萌先生(1900年7月生1977年12月去世,解放前曾任洛宁高小校长,西北军总部书记、科员,河南确山、南阳等县政府秘书)撰写的《清末民初洛宁的几个绿林人物》一文,文中写到:下峪绿林人物董世武年幼时,其父董若愚被土匪冯老七绑架撕票后,为防土匪斩草除根,曾随母避难于崇阳下河南禅寺,并在南禅寺里受私塾老师"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启发,逃学出走,投奔涧口杆匪孙金贵,后成威振豫西的杆首之事,于是产生了探寻南禅寺的念头。
2020年春,我和刘盛海(下峪小吃城老板、摄影爱好者)二人,驱车到崇阳村找到了年近八十的退休教师夏京科老人。夏老师是南禅寺的虔诚信徒,也是在南禅寺附近土生土长的健在的年龄最大的老人,且是对南禅寺的古今状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一位老人。由夏老师作向导,我们开启了探寻南禅寺之旅。
途中,夏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南禅寺的种种传说。
南禅寺位于崇阳下河西坡根,距崇阳村五里许,不知建于何朝何代。据长辈口传,大约在明代,南禅寺里的几个和尚持强凌弱,十分霸道,并扬言,东至双岩坡,西到十八盘,南至大界岭,北临洛河边,都是我南禅寺的地盘。在崇阳下河,古有"南禅寺,北禅庵"之说,南禅寺在硖石沟出囗的西坡根,北禅庵在北边的寨阳坡,二者相距三里多。一次,南禅寺的和尚欺负北禅庵的尼姑,尼姑誓死不从,被和尚拖到石窑附近的悬崖边,推下悬崖。陡峭的岩壁上被尼姑的鲜血浸红,至今那数十丈的峭壁上还留有那道道鲜红。

(南禅寺遗址)
南禅寺和尚的恶行弄得民怨沸腾,人们将其告到官府,朝廷派官兵前来缉拿。官兵到兴华乡的程岭村已经入夜,为防打草惊蛇,官兵们没有走官道正路,而是熄灭火把,从程岭西边的陡坡摸黑往下滑溜。将士们手抓荆棘,顺坡而下,如天兵天将一般神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南禅寺,一和尚拒捕而被打死,南禅寺也付之一炬。第二天,人们发现南禅寺斜对面的山坡被磨得溜光,坡上枣刺上的倒钩刺都被将士们的手捋掉了,后人就把官兵们摸黑滑下的山坡称作磨坡,直到现在,磨坡上的枣刺都没有倒钩刺。之后,信徒们把和尚的尸体葬在南禅寺门垴的半坡,后人就把那个葬地改名叫和尚坟,一直沿用至今。

(重修南禅寺碑序)
南禅寺经过此劫便一蹶不振。信徒们为延续香火,便在原址凿窑奉佛,规模已大不如前,至道光年间,佛窑已残破不堪。道光二十四年,信士戴长兴、戴飞林、靳洪才等人商议重修佛窑,先以官钱四十六串为资费,于十一月开始重建,在旧窑上面另开新窑,然而窑虽成、像未塑而钱已尽。第二年靳洪才信徒病殁,重修之事搁浅。清咸丰二年六月,靳洪才之次子靳光明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修建南禅寺。他与戴长林一起恭请二十二个信徒化缘援建,增其旧制,佛像位数依旧,金碧彩绘,焕然一新。此举从道光二十四年(1845年)十一月开始,到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初三竣工,前后历时九年,共花费一百一十五串三百五十文,并树碑立传,记其善举。邑庠生员程德新撰写碑文并书丹,原有捐资建寺庙塑佛像的信徒戴长林等三百四十余人姓名及金额皆书于碑阴。原碑已毁,残块上年代及部分人名依稀可见。

(咸丰三年重修南禅寺的残碑)
为寻找南禅寺的渊源,我曾查阅民国六年的《洛宁县志》、清乾隆55年的《洛宁县志》以及《四库全书》中的《河南通志》,均未找到关于崇阳下河南禅寺的任何记载,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明时南禅寺和尚臭名昭著而不屑入史之故吧。

(南禅寺佛窑內的佛像)
据夏京科老人讲,原寺佛窑內,中间供奉的是如来佛像,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东厢房内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俗称菩萨庙)。1933年冬,国民党工兵修筑洛潼公路时,曾把东边的菩萨庙拆毁,所拆木料被工兵用作生火做饭和烤火取暖的燃料,仅有的佛窑及佛像,也在文革中毁坏殆尽。现存的佛窑、佛像及东厢菩萨庙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当地信徒集资修建,规格也大不如前。现在的南禅寺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窑前的空地上杂草丛生,院中央有个混凝土浇筑成的四方形香炉,香灰不多,可见该寺香火并不兴旺。西侧碑楼一个,石碑两通,系夏京科老人携子孙仝建。碑文是夏京科老人根据咸丰三年的残碑识记,复原了清邑庠生员程德新撰写的碑文,并追述自已竖碑立传的初衷。

佛窑的门框上贴着过年时的对联:拯救世人出凡尘,普度众生超孽海。打开佛窑,七尊佛像面门而坐,均彩绘其身,金碧辉煌,中间五尊慈眉善目,大同小异。由于佛窑空间不大,佛像塑得娇小玲珑,缺乏高大威严的气势,也识不出都是何方神圣。两侧的塑像则怒目圆睁,手握浮尘,像是哼哈二将,斗战圣佛。佛像前的案几上摆放着一撂佛经,大概有十几种二十多本。

东厢房是菩萨庙,门口对联是:佛门常开渡善人,静坐永怀慈悲事。普萨庙分两个香堂,一个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生老母、太极老母等。另一个供奉的是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南禅寺是寺院名,也是地名。在民国以前,人们把崇阳下河的几个自然村统称南禅寺。由于崇阳河(古称松阳川)长45里,发源于全宝山北麓,沿途吸纳了上百条大沟小岔的溪流,水势浩大,水资源十分丰富。南禅寺在崇阳河的下游,在没有电力的农耕时代,利用水动力从事生产生活,南禅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建国前,这里居住着一百多囗人,因偏离主干公路,便少些兵匪袭扰。这里有张克勤的油坊,张崇申的水磨,北山尚豁子的水磨,还有轧花车子弹柜等多种农产品加工,有供孩童上学的私塾,有水草丰茂的放牧坡场,这里的人生活相对较为富庶,仿佛世外桃园一般。
据了解,2008年,南禅寺再次发生变故。河南发恩矿业有限公司在庄头村建成日产2000吨的选矿厂,而尾矿坝就建在南禅寺的上游。为安全计,政府牵头,企业出资,将南禅寺的十多户村民迁到了崇阳附近,并要求南禅寺一同搬迁。在寺庙搬迁问题上,信徒们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同意迁址,还有一些人坚持固守原址,两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不可调和。于是南禅寺一分为二,新寺建在宜故路北侧的崇阳北坡根,因交通便利,香火相对较旺,这也是崇阳下河南禅寺佛窑香火不旺的一个原因。

随看历史的变革,社会的进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大潮涌动,南禅寺也和众多走向消亡的自然村一样,只剩下断壁残垣,只剩下老弱鰥寡。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崇阳下河,不知有南禅寺。只有寺上崖边的黄楝木树,历经250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春萌夏长,不惧风霜,默默地守护着古老的山寺。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洛宁县下峪镇人。从教30余年,爱好写作,作品曾发表于《教育时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著有《百年下峪》一书。近年诗文散见于《洛宁文友》、《洛宁城事》、《永怀河洛间》、《搜狐网》及《今日头条》等媒体。其中《下峪轶事》在《永怀河洛间》连载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