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有荆棘,也有花香
——读刘连成自传《哈拉巴山一棵草》
唐迎
与刘连成相识是在长春老年大学现代文写作班上。他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起谈笑风生。在我的印象中,他见识广博,很有亲和力。后来我加入了桑榆文学社,在文学社群里通过文字的交流、互动,彼此逐渐熟悉起来。那时,连成在桑榆文学社担任编辑部部长(现在是副社长)。他率领编辑部的几位精英把《桑榆文学》平台期刊搞得风生水起,在社会上赢得广泛关注。桑榆文学社有200多位成员。每天群里、QQ邮箱里的投稿量都很大。文学平台平均每周要发刋一至两期,有时作品数量多或者逢纪念日、节日还要发特刊、增刊,工作量不言而喻。可是在社委会,在连成部长和众位编辑们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期出刊在大方向上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版面精致、新颖、赏心悦目;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老年人的生活情趣。由此,我对他更加赞赏和敬佩。
刘连成的自传体纪实文学《哈拉巴山一棵草》在桑榆平台推出后,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被他平静、写实,情动于中的叙述所打动……又承蒙连成所邀,为他的自传做校对。校对的过程也是了解的过程。于是,一个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在人生路上永远不服输的人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
刘连成自传给我感悟最深的一点:他是强者。在生活中,他从不随波逐流;在困境中,他从不屈服,他总是主动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连成自传里有这样一段话。“小时候的我自尊心非常强,做什么事情都要个好,容不得任何人说长道短。”这段话基本概括了他的性格特点。
连成走过的路,有着一般人不能够承受的生命之痛。他幼年丧父,母亲没有收入,靠生产队给五保户的救济拉扯三个孩子,生活之困苦可想而知。可是连成很小就有上进心,求知欲很强,不到上学年龄,他就自作主张跟随来村里招生的老师开始了学习。上小学之后,每天要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三四公里的路程,夏天的酷暑,冬天的严寒……孤儿寡母,还被村子里的大孩子欺负——恶作剧、侮辱、甚至被人推入水中……可他从不懈怠,身患重病也坚持走在上学的路上。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双辽三中,向着心中的文化高峰攀登。
“文革”的到来使连成中断了学业,作为返乡知青投入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在孙家口水利工地上,他以瘦弱的身体抡起大镐,推起小车,发烧38度仍然坚持奋战在工地上……在被选送进双辽油酒厂后,面对繁重的劳动,他也曾流下眼泪,也曾灰心过,可是,他又振作起来,暗暗地发誓:“既然走了这一步就要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出个人样来。”艰苦的劳动磨砺着他的意志,不服输的性格使他经受住了考验,使他崭露头角。
连成迈入仕途后,有过春风得意也尝到过被冷落的嗞味。但是,他都能以不变应万变,以超出常人的才华和付出,以自己坚守的人生信条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初心。他为党的事业奉献了青春,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连成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也有过一段纵情于山水,流连于广场舞、太极拳、热衷于健身活动的时期。可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随着内心的激情涌动,他不甘心做一个旁观者。于是,年近六旬的他,又选择投身于时代大潮,离开家乡到省城长春开辟事业上的第二春。到长春打拼初期,连成也曾犹豫过——“思来想去,总觉得一个年近六十岁的人,一个养尊处优习惯了的人,住在这样一个插间太委屈自己了。心里那个难受劲儿难以言表。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了,还没有吃一点东西……”可是,不服输的性格使他坚持下来,并且在长春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有了自己的房子,在省城扎下了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连成在任何一个人生抉择的关口退缩,就不会有现在的刘连成!他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终于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连成一路走来,生活中有困苦、有艰辛,也曾有过似乎过不去的坎儿。但也不缺乏爱——来自党和政府、来自母亲、来自亲朋、来自所有善良的人。可以说,在他的自传中,底色是明亮的,爱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连成父亲去世后,新中国没有抛弃这孤苦的一家人。作为社里的“五保户”,在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下,他家的口粮可以上生产队里暂借、学生上学可以免交学杂费。 当时的农村,钱、粮非常紧张,但是,农村基层政府从来没有难为过他们。这是他们一家人能够生活下去,孩子能够接受教育的最基本保障。
连成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有一次因没钱买作业本耽误了交作业,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把母亲从正在劳作的田地里找来……看着母亲抹着眼泪离去的身影,连成心中充满了委曲和愤懑。但是当老师知道真相后,他对连成说了这样一段话:“刘连成同学,你是个好学生,有难处应该和老师说,干吗要学坏孩子那样骂人呢。要想有出息,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好,只有这样才能报答你妈报答党。”之后,老师从办公桌上拿出一大摞用自己工资买来的纸订的本子交给连成,再三鼓励他要好好学习,有困难找老师解决。老师的一番话在连成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以后,他更加发奋地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排在前面。
来自母亲的爱,是连成一生的精神财富。连成在他的自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我的妈妈虽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但在我的心中,她老人家是世上最伟大的母亲……”连成的母亲秀外慧中、心灵手巧,从小就有一手剪纸的好手艺——“每逢年节,我家的窗户上、门框上、墙壁上都贴满了妈妈用各种彩纸剪的或白纸剪好后用煤烟灯熏成黑色的小猫小狗、小猪小鱼、大牛大马等姿态各异的生龙活虎的动物形象,还有牡丹、月季、福字及人物。亲戚邻居家也都前来索要,妈妈从来都不吝啬地送给他们。”母亲孝老爱亲。她伺候八十多岁瘫痪在床的太公公,亲手为老人抠出梗阻的粪便。她对妯娌的孩子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有好吃的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使这个被忽视的孩子得到母亲一样的关爱。母亲坚强果敢、聪明机智。在遭遇“胡子”骚扰时,她用锅底灰把自己和新婚妯娌的脸抹黑,抡起铁锹、烧火棍就打,把“胡子”打得落荒而逃。连成父亲去世后,母亲无论多苦,都用自己的羽翼扺挡风雨,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地。她白天忙碌在生产队的活计中,晚上在油灯下一针一线为孩子们缝补衣裳。为了孩子们吃上饭,她每月都要到大队长家里签条子,再拿着条子上生产队借粮。为了孩子们能吃饱,秋天上收获过的地里捡庄稼,甚至乞讨……母亲对连成的影响巨大,他在母爱的呵护下,始终保持健康、健全的心智,并且形成了坚强、善良、包容、推己及人、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刘连成自传中最打动人的,还有他对亲人、对家乡、对自然万物的爱。
比如在“儿时伙伴——德安”一节中有这样的描述:“春天来了,我们成群结队地在荒草甸子上寻找鸟蛋。在水田的坝埂上时不时能找到一窝窝的野鸭蛋和野鸡蛋及一些叫不上名的鸟蛋,最多的有十来个,开心极了。最难忘的是在我家后院的荒甸子上,就能捕捉到野兔子……”连成用他朴实的笔触,写出了童年玩伴纯真的友谊,写出了大自然治愈一生的力量。
在“土屋——我生命的摇篮”一节中——“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有一个土屋存在。这土屋是我通向母亲世界的桥梁。想起它,心上的泪水,总是先于眼上的泪水落下。尽管这个土屋经哥哥几次翻修早已失去过去的模样,但那个温暖的土屋,仍然离我很近,又似乎很远。说它远,在于它只能在记忆中才能找到;说它近,在于我一闭上眼睛,就能亲切地回到它的身边。”连成生活过的这座土屋,是他生命的起源,是母亲的象征,是他永远不能忘怀的根本。
在“晚秋的山楂树”一节中——“住在窝棚里的我,刚打开窗户,就被山楂树撞了个满怀。那些果实扑进窝棚里,像一群调皮的山里娃子,争先恐后地与你搭讪,脸上还带着傻呵呵的笑容……王老汉凑到我的跟前,挑几颗又红又甜的送给我,大呼小叫地嚷着:刘科长你尝尝,可好吃了,可甜了。生怕你不吃,生怕你不尝。这种盛情令人有说不出的感动,让你心头发热,眼睛发酸,让你赞叹连声,感慨万千。”这样的文字不是出于爱又怎么能写得出来呢?
连成把自己的爱融入字里行间,蕴蓄着深情的文字不亚于诗,不亚于歌,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怦然心动,热泪盈眶。“与人为善”是连成一生的信条。他总是善意地理解这个世界,善意地去对待周围的人。善良是人性最好的表达。所以,我在刘连成自传中看到了人性永远不被磨灭的光辉。
如今,连成投身于桑榆文学社这块丰饶的沃土,以自己不服输、不退缩的实干精神,从零起点接触网络文学平台编辑做起,直到领导编辑部把桑榆文学平台期刋办得红红火火,声名鹊起。
刘连成自传还会再写下去——写他一路披荆斩棘;写他一路收获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