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不掉的记忆»
文/田志顺
今天,寒风冷冽,“哒哒哒”几声尖啸,尖牙利爪的挖掘机轻舒猿臂,将岁月磨成危房的教学楼——知行楼拆了。
“哗啦”一声,知行楼在滚滚烟尖中化为一缕云烟,消散在岁月的天空。这栋改革春风中崛起,跨越新世纪,迈步新时代,承载辉煌记忆的四层六间砖混结构的楼房,让我恋恋不舍。在里面20余年工作的7000多个日日夜夜,与爱岗敬业的同事和青春飞扬的学生一起写下了无限美好的记忆。知行楼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教师和高中毕业生,见证了湘西北教师摇篮的辉煌和州二民中的雄起,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的每一块砖瓦刻录着朗朗的书声和青春的故事,每一片碎石凝聚了纯真的友谊和真情。这些逸闻趣事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现,一幕幕鲜活灵动,一页页有色有声,一件件回味悠长。

烤红薯2003年秋,州二民中从永顺民师改制过来刚好两年。我在知行楼三四层高二年级组办公。组长肖典福,全组二十多个教师怀着投奔延安的火热激情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缘聚玉屏山下猛洞河畔州二民中这块灵秀之地。区区弹丸之地凝溪州之灵秀,聚荆楚之风骚,纳土王别墅之风,培大乡书院之根,铸国立八师之魂。大家拚命工作,坦诚相待,互相关心,亲如兄弟姐妹,有错必改,有难同当。那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像春风拂过大地,让任何团队只能望其项背而不可及。
春天,门前杨柳像多情女子的秀发轻抚环绕知行楼的腰,“咕咕”的鸠声映衬着朗朗的书声和明媚的阳光,让人心里痒酥酥的暖。那年冬天特别冷,大家烤火盆取暧。当时没用烤火架,一个铁柄铝制锅盖盖盆防火。一美女教师嘴馋爱烤红薯,炭火熊熊,铁钳飞舞,满屋飘香。大家团在火盆周围,吃着苕,嗅着香,备课改作业,天南地北神侃,欢声笑语不断。

一天上午下第三节课后,大家踩着扑鼻的苕香和铃声进了办公室。只见一个帅哥认真改作业忘了加炭,屁股从板凳挪到火盆上,双脚骑在火盆上,把火夹在裤裆里,像炕腊肉一样,很不雅观。爱烤红薯的女教师三十出头,糙糙妇人一枚,想提醒说不出口,想取苕不好意思,进退两难,羞得满脸通红。见此尴尬场景,我就说大家闻到了香肠味道了吗?你们眼睛都瞎了,没有看见烤熟了的香肠,正在“哧哧”地落在火炭上滴油冒烟。大家把目光投向火盆,轰地一下笑起来。那个男老师意思到自己的不雅,赶快站起来提裤子紧皮带,脸胀得像猪肝,裂着嘴“嘿嘿嘿”地傻笑,那样子真是憨厚朴实简单可爱。欢声笑语中大家分享着比烤红薯还要香得多的友谊和真情。
玫瑰花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时间里,每当情人节或妇女节到来的时候,全校几十个女教师都会收到一大束鲜花。折成扇形的粉红色包装纸里,红丝带挽成蝴蝶结,系着一束阳光明媚的春天:黄的迎春、红的樱桃,紫的丁香、白的海棠……鲜红的玫瑰像佳人的红唇蔟在花丛中,嘟噜着春天,撩泼人心。

女教师们乐开了花,未婚的桃花映水火欲燃;三十几岁已婚妇女春风得意秋波闪;四十多岁的糙糙婆婆客古树发芽,笑得合不拢嘴,想拽着青春尾巴浪一回。小小的办公室,满满一园春色。但有个奇怪现象就是签名雷同:爱你的人。这个签名既笼统模糊又具体清晰,让人想入非非,朦朦胧胧的甜美中憧憬着自己虚拟的梦,这种现象持续了三年,直到一对四十老几的单身教师喜结良缘才揭开了谜底。
送花原来是中年男子求爱的韬晦之计。那个男教师长得很独特,远看像冬瓜,近看像地瓜,脑壳安在肩膀上,没有脖子像苕娘一样圆滚滚的。别看他相貌长得让人着急,但他智商情商都高。他书教得好,生动有趣,很受学生青睐。同事说他脑壳长得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粉笔飞舞,时光开花。更有趣的是,他很有女人缘,结个两次婚,又打光棍好几年了。为了向身材苗条、气质典雅,穿旗袍风韵十足的单身婆婆客求婚,他自知之明颜质差。先把东翘西歪的狗牙齿补上金牙装饰门面,穿上运动套装掩盖短粗矮胖、把名牌穿成麻布的身材做幌子,外表收拾得像个人样后,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出击。

为了掩盖表白后被拒绝的尴尬,他绞尽脑汁想出了送花的计策——普遍洒网,重点捉鱼。签名时颇费心机。第一年壮起胆子送花,婆婆客没有理睬;第二年他死皮籁脸照样送,但仍然没有理睬;第三年终于石头开花,喜结良缘。结婚后他说为了抱得美人归,不知花了多大代价。当时工资一千元左右,他既要养老又要盘儿女读书。饿起肚子讨媳妇,苦着甜着,累着美着。一束鲜花四五十元,六七十个女教师人手一束,代价是大但值,千金难买美人笑。结婚后,老两口颇为恩爱,出双入对,甜甜蜜蜜,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有一次在办公室他们夫妻二人上演了一出好戏。女的说“快点回去搞一次”,他说“我硬是怕了,不愿搞了,半个月搞一次还差不多,你硬要天天搞”。女人坚持要搞,男人硬是不搞。惹得办公室里的人目瞪口呆,认为他们老夫老妻生活有滋有味,非常幸福慕煞人也。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为了搞房间卫生而调侃。

二佬的黑米粥2018年冬,每天清晨,曙光熹微。年级组的办公桌上已经摆上满满一桌热气腾腾的黑米粥。那一碗碗深红黏稠、甜美清亮的炼乳,用调羹轻轻一舀,微漾一圈圈沁人心脾的涟漪,淡淡的、糯糯的、甜甜的,滑如果冻,糯如酥饼,唇齿留香,一股初恋的味道在心灵深处弥漫开来。
这份情源于爱赶转转场的二佬,用黑豆糯米花生等材料,佐以山泉细火慢炖熬成。一碗粥,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熬溶了相思,熬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熬出了阿歌对阿妹的情。土家汉子就是这样柔如水、坚如钢,放屁响当当,爱得执着,追得响亮。

为了得到熬粥的绿色食材,干干瘦瘦、三堆水牛屎高的二佬劳心费力,利用休息时间,去山寨旮旯里寻找。他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腰系搭连,一身汗水,一路吆喝,穿村走寨,餐风饮露,朴素的生活里隐喻最深的人间风情。
他不是诗人,却在纵横阡陌的田园风光里吟诗作赋;他不是画家,却在桃花水色中激情山水。这就是我那爱赶转转场的二佬,一年四季不停地忙着,滋润地活着,苦累中乐着。他不是在赶转转场,就是在赶转转场的路上。
知行楼拆了,却拆除不了美好的记忆。红苕小鸟依人,玫瑰鲜红火辣,黑米粥软糯甜美……记忆的丰碑矗立在心灵深处。那屋那人那事,那苕那花那粥,那情那景那份爱,在岁月里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田志顺,湖南诗歌协会会员,湖南作协教师协会会员,精通英语和日语,高级教师。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团结报等各种刊物网站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参加全国诗歌散文大赛多次获奖,多篇文章入选学习强国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