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崖柏
纸,做为一种日常用品,一种文化交流和学习当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纸,最早是用植物的纤维制造,并且能够任意地折叠,用来书写文字的非编制物。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初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的许慎在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详细地谈到了“纸”的来源。在文房四宝中,纸,较之于笔、墨、砚出现的晚一些。
报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新闻出版业的一些人士认为“邸报”是我国最早诞生的报纸。“邸”本来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邸报”早在战国时候就出现了,也有的人说是始于西汉。古代的报纸称谓有很多,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等,“邸报”是当中最为通用的称呼。
在80年代初期到中后期,报业遵循着尊重事实,实事求是,重新成为新闻报道的准则。那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地提高。年近了,年的味道也近了。在进入腊月到小年的前后,东北的一些住在城里或村乡的人家,都相继地开始裱糊打扮起自家的屋子。
小时候去四叔四婶家串门,赶上大姐、二姐、三姐忙碌地裱糊屋子,屋里充满浓浓的喜庆味道。裱糊一般由两个人组合,有时也有三、四个人组合。首先用做饭的铁锅,打好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米面酱糊,米面酱糊像一锅腊八粥,香温、香熟。只是有了盐的颜色,但并没有盐的味道。也许马上就要过年了,乳白色的米面酱糊也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报纸是一年中积攒下来的,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参考消息等报纸。报纸上刊登着去年或者当年的新闻轶事,国家繁荣,社会发展。
糊报纸是有讲究的,要把一些陈旧一点的报纸放置一边,然后再筛查一些有颜色的报纸,有颜色的报纸通常也不会被应用,因为数量少,如果糊在了墙壁上整体看着会显得花俏。报纸报头的一面,因为字迹粗大会糊在墙壁的里面,如果暴露在墙壁的外面,会显得像一道道浓浓的眉毛,给人一种不自然点缀的感觉。
把报纸一层一层码好放在桌子上,一侧放着米面酱糊盆,盆里会有一个扁宽的大刷子和一个用来“找零”的小刷子。桌旁的人用扁宽的刷子往报纸上刷米面酱糊,待报纸刷均匀后,再将双手夹住报纸的两个角递给糊报纸的人。糊报纸的人会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报纸,贴在预定好的位置上,先贴报纸较短的一面,然后再用苕帚向前推扫几下,直到把整张报纸贴平。
糊报纸的人会选择一个既细心又有耐心的人。因为那个年代的屋顶,几乎都不是等边长方形,屋顶与四面的墙壁也几乎不是垂直的,所以屋顶与墙壁接壤的四个角特别难糊。有时因为要追求整体的效果,在糊报纸之前,需要将屋顶和墙壁上糊报纸大小的面积,预先用肉眼计算一下,然后再开始操做。即使这样在糊到屋顶与墙壁接壤的地方,也需要反复几遍张贴,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在90年代,四叔家的二姐来我家和姐姐在一起糊报纸。姐姐刷米面酱糊,二姐往屋顶、墙壁上糊报纸,母亲不时地嘘寒问暖,我在一旁前后打着下手。二姐和姐姐一边忙碌着一边交谈着。谈谈一年到头各自的收获,四季当中所经历的事情,还有对新年的向往。时间在轻松和喜悦当中悄悄地滑过。如果糊完了整个屋子,剩下一些米面酱糊,会用报纸盖在米面酱糊盆的上面,这它美美地睡上一觉。家人们也会带着一天忙碌的疲惫,幸福地入睡。
第二天早上,当你睁开睡矇矇的双眼,便会发现自己仿佛被搬运过,来到了一个像图书馆、阅览室的地方,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文化的氛围。检查一下整个屋子糊上的报纸,有没有哪张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你,哪张顽皮地在冬日里吐出舌头。通常我们会把睁开眼睛,吐出舌头的报纸(翘边),重新用“打零”的小刷子,蘸上剩下的米面酱糊重糊一下。当掀开盖在米面酱糊盆上的报纸时,便会发现米面酱糊上面结了一层薄薄的面皮。
屋里糊的报纸大约两三天的时间就会自然干,那时屋里会更加亮堂一些。等到年近的时候,家人们会买几幅年画贴在报纸上面。例如梁祝、井冈山、鲤鱼童子、三英战吕布等充满年味气息的年画。
母亲曾跟我讲过,她小时候物质更加的匮乏。在40年代那个动荡的岁月,老百姓吃顿饱饭都是一种奢求,为了生存人们都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一年到头却所剩无几。在过年祭拜祖先上供时,需要摆放祖先的牌位、香炉、酒、馒头等供品。由于常年吃不到细粮(白面),家里的女主们蒸了几遍也蒸不好馒头(不能破皮开花)。不合格的馒头便成了母亲和母亲老叔,平时难以看见奢求的口中美味。俩个人一边坐在炕上品尝着手中的美味,一边双眼左右欣赏着屋里刚刚贴的年画,沉浸在幸福当中。当大人们把一桌丰盛的年饭做好的时候,他俩的肚子早已被香喷喷的馒头给添饱了。
报纸和年画在屋子里期许地等待着,当窗花、福字、门联与之交相辉映的时候,屋子里,院子里都充满了喜气,充满了年的味道,那个五颜六色的纸灯笼,高高地悬挂在院子的中央。当接神的鞭炮声响彻人间,烟柳、烟雨璀璨着夜空,各家各自馅的饺子也悄悄地加入了喜庆的队伍,在旧年与新年之间畅游。
新的一年蕴育着一个新的开始,那些铅华的文字在报纸上份外的醒目。文字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坚实团结的符号。四大文明古国,现存文明比较完整的只有中华文明。即使在被外族入侵的时候,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字不但没有被割弃、消亡,反而被入侵的外族应用学习,最后被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字所同化。中华的传统文化遍布世界各地,四四方方文字的超然力量让全世界惊骇,使一个饱受苍桑,历经磨难的民族,依然在世界中傲立崛起,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字正在用独有的内涵与魅力传播着人类共有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