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我的衣食父母,
铭记着家乡山一样恩海一样情。
曾记得,农田水利大会战何曾怕风怕冻?
农业学大寨,
移山拦水学愚公!
人畜车辆锨镢笼,
红旗插田埂山顶!
流大汗手冻烂,
凡士林糊裂缝,
平了坟,填窟窿,
地片大了坡地平。
曾记得,河流清清,
挖了一眼一眼井,
抗旱满沟响井轱辘转动声。
水渠蜿蜒到窑院,
1978年上河水库修成。
曾记得,三夏龙口夺食昼夜不停,
麦场上碌碡滚动人群哄哄,
扬麦看场守望夜的灯。
曾记得,填起的高高的土桥沟是历史的见证,
用笼担土车镢锨打夯修成。
曾记得,解放初飞机与人撒的柏籽种,
为村前树了一围绿色的屏。
曾记得,国家建设村里出精兵,
修车站修铁路住在民房窑洞,
修水库到西南地和薛峰……
补贴二两粮全劳十分工。
曾纪得,上级干部工作员与群众一般同,
学习雷锋焦裕禄最光荣。
曾记得,赤脚医生在工地绿野一枝红。
学生娃劳动展翅学飞鹰。
曾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光景,
饲养组空槽,续接着哭声,
一次从山东内蒙吆回十三条母牛,
人不再拉犁苦耕,
恰逢春雨迎来人面笑盈盈。
老巷及油坊饲养组大养牲口,
沟南养孕牛捣蛋牛犊跳跳蹦蹦。
曾记得,三百多亩杏树十里花香鸟语声,
热闹的人,忙乱的蜜蜂,
十里八村都知道杏花村的杏。
曾记得,把粮食棉花挑好晒干拣净,
多少人流血汗或少了生命,
多少家多劳却分不下红依然辛勤劳动,
多少户缺劳无粮勒紧腰带做工,
多少人衣服打着层层叠叠补钉,
一块手帕像钻金链坠一般贵重,
是结婚的礼物深深的情,
如此送花司的棉超额优等,
全村超交爱国粮令人感动!
曾记得,上工下工听铃声,
晚上开会安排活路分工。
记工本上十分工,
也有一天八分扣了加了不相同。
一分工三五分钱依然坚持劳动,
靠工分吃饭,依然参加义务劳动。
也有偷奸耍滑磨洋工,
如人身上疤痕一般同,
矫枉过正灵魂革命,
永远对祖国一片忠诚。
30年移山填河闹革命。
30年改天换地艰难前行。
这是杏花村一段历史,
向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那种先国家集体后个人的品质精神应该传承!
(侯印来,韩城杏花村人,1954年生,师范毕业,中教一级。1971年任教,曾任初小、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班主任等。热心研究,在《语文教学通讯》《陕西青年》等二十多种报刊发文约百篇,省级以上论文二十多篇,十多篇入选书集,如《中学生作文成功途径十韵》发陕师大《写作导报》,95年入陕师大《初中作文系列训练三年级上供九年义务教育使用》。参编出版书十余部,文章获奖二十余种,《新课程作文导航》一书,2003年获中语会"十五”课题专著一等奖,07年获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基金会科研论著三等奖。陕西省作协会员,省语文学会会员及研究员等。部分简介见百度等。)
(图片自网络,如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