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一辆车
刘 小 明
我的第一辆车是一辆破旧自行车,当时卖车的人也说不清此车是几手车了。
我1970年到县水泥厂当临时工,离家5公里,周末回家或返厂都是步行。1971年春,水泥厂从县城搬到了县城北面的山脚下,离家13公里,周末回家或返厂路途太远,不能再步行了,需要买辆自行车。
当时我在厂里的月工资是33元,要往生产队里交16.5元换20个劳动日,每月伙食费在6元7元之间,还要交钱于爸妈顾家,别说新车买不起,就是旧车也没敢想买。
后来我打听到厂里的挖炉是承包的,当时厂里是地炉烧成品,挖炉是硬凭人力一锹一锹挖的。挖一个大炉8元,挖一个小炉6元,谁想挖都可以。那炉上面直径有3米左右,下面直径有两米左右,锥形的,深度起码也在3米左右,熟料挖出来之后还得自己装车把推到熟料仓库,每炉的熟料都有几十吨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要卖力卖命的。为了买辆自行车,我便与一个室友商量,要合伙挖一个月的炉。
真的挖了一个月,腰酸背疼,腿困臂麻手软,差点没把我累死,大大小小也记不清挖了几个,月底到财务处结账,领了172元,每人分得86元。
86元,交生产队16.5元,除去伙食费,交爸妈10元,所剩无几了,再接着干挖炉的活实在没能耐了,最后几天走近炉旁就浑身哆嗦,真真的胆怯了。只好托朋友帮忙买一辆旧自行车。
想吃空心菜,来个卖藕的,偏偏厂里有个工人要卖车,我与朋友去看车,那车真不敢恭维,全车黑黢黢的,没一点光泽,没铃没闸,骑上一走,哈哈啦啦的。人家要40元,我和朋友好说歹说,最后38元成交。
有了一辆破旧自行车方便多了,周末不用再央求别人趁人家的车了,不用再趁不上车时在路上步行两个多小时了。厂里离家13公里,别人骑车用时50分钟或1个小时,我在路上哈哈啦啦要1个多小时,那车不能快蹬,蹬得快,不是咬链就是掉链,严重时还会断链,我经常在路上弄得两手黑油。那车没闸,停车或下坡时,要伸出右脚踏着前轮来控制,所以路上不能放肆地骑。

记得一次周末回家时,路上突然前带没气了,我一直推着走了两公里找到一家修车的,外带扒开一看,里带上粘的补订起码有10个,修车的建议换里带,2元6角,我没钱换,只花了两角钱补了带。
总之,自从38元买了这辆车,路上真没少让我费时费事,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毛病,于是,我买了一套修车工具,时常带在车上,小毛病,哪里坏了哪里修,大毛病自己修不好的找修车铺。
1971年冬天我转为了正式工,每月工资30元,不用再交生产队钱了,钱有了结余,我攒了将近一年,96元又买了第二辆自行车,鸟枪换炮了,路上再不用带修车工具了。
有了新的坐骑,这辆旧车该处理了,我14元把它卖给了本生产队里的一个小学教师,他每天哈哈啦啦骑着去学校上课,洋洋得意,比我当时骑着时傲气多了。
一晃50年过去了,现在每每想起我的第一辆车——破旧自行车,脑子里仍充满怀念,充满得意,是它让我有勇气吃最大的苦去挖炉,是它让我由步行换成了坐骑,是它让我在它身上学会了修自行车,是它让我现在增加了一项甜美的回忆......




刘小明,笔名:刘明、刘愚,河南省济源市人。河南省作协会员,焦作市作协会员,济源市作协会员,中国现代作协会员(香港注册),中华精短文学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员,《百姓作家》编委,中华八闽文创工作室特约作家 ,华文原创小说签约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千余篇,21次在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3次6篇小小说入选《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一篇闪小说入选《2020年中国闪小说精选》,并有个人作品集《美丽的露珠》《一路凹凸》《迷恋嫦娥·刘明闪小说100篇》《特大新闻·刘明闪小说100篇之二》。推荐为〖中华作家原创文学协会〗、〖中华文化传媒〗2020年度优秀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