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
作者/李雪
推荐/周舟
编辑/洛阳四绝
活在自体自恋中,和发展出客体意识,看问题有什么不同?
看待孩子,自体自恋人格看到的是自己自恋幻想世界里的道具 — 我可以说哪些正确的话,做哪些牛逼的事情,引导孩子热爱阅读、激发孩子内驱力、积极完成作业。。。
总之,我做了XXX,孩子就会如我所愿。
如果孩子就是不如我所愿,比如哭闹不止,就是不愿意上学。那么就是孩子在攻击我,会引发我的焦虑痛苦,甚至自恋暴怒“反击”孩子。
自体水平还有一种是学了各种育儿法但都用于捍卫自恋的父母。说着“温柔而正确”的话,看上去特别尊重孩子,其实句句背后的目的都是引导孩子如我所愿 — 我已经给了你爱和自由了,你怎么还不自律上进、活力开心[允悲]
当心理发育水平到客体,看到孩子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无限可能的存在。明白孩子经由自己而来体验世界,我只是孩子人身安全保护者+资源提供者。孩子发展成什么样,每一步我都无法规划,因为那是独立于我思想世界之外的存在。
比如客体水平的人读书,就是自己专注沉浸于阅读体验之中,不会一边读书一边瞄着孩子想着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孩子想读什么书,买什么资料,发出需求就买给他,就这么简单。
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得到的回报是,孩子的本真得以让自己学习成长,享受彼此看见回应的幸福感。
即便心理发育水平没有到客体,父母严守边界,一样可以给到孩子客体水平的爱和自由。
孩子的人生起跑线,就分为两个阵营,父母自体自恋的阵营,父母严守边界的阵营。
这两个阵营孩子的智力、精力、幸福感,也是不同数量级的差距,差距之大不亚于我和马云的财富差距。社会阶层其实从起跑线就分好了,这个起跑线就是父母的心智水平。周舟推荐:《当我遇见一个人》
《有限责任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