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智利发生矿难时,曾经电视直播获救的被困矿工升井。据说,全球有十亿人观看,笔者也是其中的一个。 矿工马里奥·塞普尔维达是第二个升井的。他在升井的过程中。一路高喊“智利万岁”。到达地面后,他激动地拥抱见到的每一个人,但却无意中将总统晾在一边,等到发现后才同总统拥抱的。看来,总统的工作人员事先并未安排接见矿工的次序。总统并未为此生气,工作人员也没有因此受到批评。 我曾经想过,此事要是发生在中国会怎样?很有可能,工作人员会被认为是失职,检讨是少不了的。也许,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肯定会有工作人员将升井矿工引领到领导人面前,不会让他们自行行动。 在革命队伍中,建国前,排位思想不很严重。例如,延安文艺座谈会,当时在延安能参加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都莅会了。参加人员合影时,毛泽东和朱德坐在第一排,其他人都是自由坐,没有职务、地位的区分。话剧演员田方想同领袖挨着坐,就抡着坐在毛泽东左边,张悟真也急忙抡着坐了毛泽东右边的马扎。女作家丁玲、李伯钊,被朱德叫过去坐在他身边。遗憾的是,建国后记不得从何时起,排位思想反而突出。例如,领导干部以职务排位,新闻报道以固定的排名次序报道,电视新闻不是以内容的重要性,而是以领导人的排位确定出镜的次序。领导人的座次要由排位确定,连走路的次序,谁走在前,谁走在后,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越雷池一步。不仅是领导机关,连基层单位都是这样。在外事活动中,按照礼仪作必要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处处都以官职排位的做法的必要性,难以令人理解。 整理剪报时,发现一张照片。这是1959年10月中苏首脑会谈的资料照片。左面是中方人员,右面是苏方人员,苏方的次序为赫鲁晓夫、苏共第二书记苏斯洛夫、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中方的次序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彭真。按照当时中共的排位,周恩来应在朱德之前,但这次周恩来坐在朱德之后,打破了常规。我想,这可能是周恩来对排位看得很淡薄 ,也反映了他对朱德的尊重。这张照片,让我很感动,感到心里暖暖的。 据报道,南京大学曾经规定,校庆接待校友时,不按官位大小,按年龄、入校时间早晚排序。校友人人平等。这不是对当官的校友的不尊重,而是对全体校友的尊重。真是一项令人高兴的改革,不知是否坚持始终。 排位思想是封建思想的反映。只有彻底肃清封建思想,反对个人崇拜,破除官本位,才能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