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春节
作者:赵杰

今天腊月二十三了,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年,过完腊八就是年,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带着诱人的香味。
我的家乡安徽肥西县,在我们老家,过年的食物是相当丰富的,主要的食物是咸货,两个多月前就开始准备腌制腊货。
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是这腊味,永远是心中的念想,如果说乡愁,还不如说就是这种味道,让我们难以忘怀。
那个年代,虽然不富裕,过年可是家家户户都很重视的盛大节日,大人们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就是为了一家人过好年,小孩子心中期昐的也是过年,穿新鞋,穿新衣,放炮仗。
秋收秋种忙完了,就一门心思忙过年,家家门口都晾晒着咸鹅,咸鸡,咸鸭,咸魚,咸肉等,晒的黄亮亮的都出油了。
大家还记得鹅肠裹千张的味道吗?辣辣的,真香。
做年粑粑也是一件大事,家里人口少的也会做几十斤米的年粑粑,人口多的都做一百多斤米的,热气腾腾蒸年粑粑的场面还记得吧!
锅洞里架上大柴烧火,把做好的年粑粑放蒸笼架上,放在大锅里,锅沿放上用稻草编制的锅圈防止漏蒸气,锅盖上放一块大石头压上。
我们就在旁边等年粑粑出锅了,用筷子叉上一个,粘点红糖吃,又香又甜。蒸好的年粑粑放上几天凉透了,放入大缸里用河水泡上,一直可以吃到开春三四月份。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年粑粑就算是美食了,早上稀饭里放入年粑粑,糯糯黏黏的,红糖炒,油炸,一句话,就是好吃。
现在想想,蒸年粑粑这个场面还是那么的温馨。
那时候过年的仪式感很强的,特别讲究的。
大年三十这天,一大早,全家动员忙过年,爸爸忙贴门对,妈妈忙着烧年饭。
贴门对是很有讲究的,大门上要贴,门框上和门头上也要贴配对,每个门头上和窗户上面都要贴个福字,还要把福字倒着贴,意思就是福到了。
大门的正对面的树上或者墙上要贴一幅“迎喜接福”,堂屋内大门头上要贴一幅“抬头见喜”,堂屋内左边墙上贴一幅“童言无忌”,猪圈和鸡笼上贴一幅“六畜兴旺”,米缸上贴“五谷丰登”,灶台上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能贴的地方都会贴上吉祥的春联,红红火火过大年。
吃年饭时,菜按顺序端上桌,父亲开始烧香点烛,行大礼拜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放完鞭炮,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吃年饭。
吃过年饭,小孩子都是怎么开心怎么玩,大人们忙着打扫卫生,炒花生瓜子准备初一拜年的零食。
晚上一家人一起吃着花生嗑着瓜子守岁,等着父母给压岁钱,在我的印象中没有等到过压岁钱,实在熬不住了才会去睡觉。
我们睡着了,妈妈会把新衣服放在床上,把新鞋了放在床边,鞋底朝上,听大人门讲,鞋子这样放小孩子不会做梦。枕边放一块糕,初一醒来看到糕,吃块糕,意思大概就是步步高升吧!
初一早上早早醒来,穿上新衣服,心里美滋滋的,等父亲开大门,放开门炮,高高兴兴去拜年。
哈哈哈,大门一开就有几个小朋友来拜年了,比我起的还早,还有小朋友背着书包装瓜子花生和糖果。
那时候的人们没有太大的奢望,一年到头就是为了过个好年。
过年就是大团圆的日子,现在的日子好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吃什么又感觉什么都不好吃了,年味越来越淡,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写到这里,我想说,我们留恋过去的每一个年,简简单单的幸福,很满足,很温暖,在心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于昆山
农历腊月二十三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