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二)

作者:韩铭忠
主播:语瑄
大学两年,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本以为可以找个好工作光耀门庭,不料却被打入另册。难道我的能力就比市区生源的学生差吗?难道农民的儿子就永远是农民吗?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也要搞“一家两制”呢?难道我中考选择的道路错了吗? 丽燕的担心果真变成现实了!
高一那年除夕给金老师上坟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丽燕写的那封信仍然历历在目,她在信中表达的担心本来只是一句善意的提醒,没想到一语成谶。

在清河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齐丽燕多次利用休息日来清河中学找齐晓旻。两人一起在学校门前的农田里散步,在学校后边的小树林里屈膝攀谈,尤其在那病魔缠身的日子里,是她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安慰和鼓励,是她带给他暂时的欢乐和片刻的安逸。
听到齐晓旻第一次高考落榜的消息时,齐丽燕刚刚接到工作分配通知。她来到晓旻家中,由于齐晓旻心情极度失落,她没有过多地谈自己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自己被分配到离家三十里开外的袁家寨小学了。那天她给齐晓旻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失去双臂的小学教师,坐在讲桌上,用右脚握着粉笔在黑板上给学生们写板书,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浇灌着园区里的幼苗。讲完这个悲壮的故事后,她鼓励晓旻忘却悲痛,投身于复读生涯,重新开始。丽燕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如果面对挫折能够大智若愚,保持自然平和的心境,便是彻悟人生。如果我们能把每一次的挫折当作经验积累起来,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呢?复读,是给勤奋努力的学子一个机会,晓旻,我相信你会抓住这个走向成功的机会的!”人常说,话是开心锁。丽燕的一番话,犹如一把扫帚,扫去了凝在他眉宇间的那个疙瘩,考大学的信念就像一盏盏明灯在他的内心深处再次点亮。然而事与愿违,时间不长,父亲因急病住院了。父亲出院后不久,齐晓旻便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

离家后,齐晓旻再也没有给丽燕写过信,当然也没有收到过丽燕的书信,因为丽燕压根就不知道他的具体地址,甚至连父母也不知道他的具体地址。渐渐地,丽燕的声影在他的脑海中变得日益模糊了。因为他心里明白: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差悬殊,一个是农村出来的打工汉,一个是端着公家饭碗的公办教师,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条无形的鸿沟了。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丽燕的母亲来家中贺喜。齐晓旻从双方父母的谈话中得知:丽燕参加工作以来,任课的班级连续三年在全县考评中名列前茅。由于业绩突出,在今年的教师表彰会上获得了县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对于齐丽燕能获得这个令人羡慕的荣誉称号,齐晓旻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知道丽燕有一颗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赤心,只是没想到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此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