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木头做的油榨,逐渐被机械油榨所替代,随后又被电子技术所取代。老同学简单介绍说:老传统工艺需要十几道工序。现在只须炒籽、榨油、过滤三四道工序,快捷而高效。每天加工芝麻、花生仁、油葵籽、核桃仁、油菜籽、黄豆等原料数千斤,不可思议的是比传统的老工艺提高效率上百倍。
寥寥数语,老同学开始忙活起来,他给客户开动剥壳机花生剥壳,随之院落里的车辆陆陆续续多了起来,他又指挥车辆有序停放。
李孟儒家的榨油坊是个大敞房,敞房内安置的井然有序,最西边堆放着储存榨油的原材料,北边是榨好的成品油、灌装成品油的机器以及灌装用包装品,南边则是榨油的场所,自东往西先是一整套全自动的芝麻榨油机,其次是以液化气为燃料自动炒料机,炒的火候大小全由仪表控制,不再怕烘炒时火太猛,原料容易烧焦,影响油的色泽和清香度或火太嫩,水分不能完全蒸发,会影响油的纯度和品质;紧挨着炒料机的是一次榨油二次榨油机,对面是油质过滤机,虽然是全自动化,来自一家一户榨油的原料都在百斤以上,甚至数百斤,都要一袋一袋扛到榨油机上,上料真是个体力活,孟儒的两个儿子承担着分户上料、观察仪表、出油等。
榨油机经过预热后,先是开动芝麻炒料机,我带的芝麻不多不少正好一炉,芝麻炒熟后自动加入到榨油机,然后封闭好榨油机开始榨油,油槽内慢慢地流出色泽金黄、浓香四溢的香油,进入油桶,顿时油桶里散发出芳香的味道随之盈溢整个榨屋,飘荡出门外,芬芳着榨坊外的天空,香溢四周的田野。人们静静地吸一口那空气中飘荡流动的阵阵清香,浸肌入骨,润心滋肺。毋庸置疑,这里的榨出的油没有掺杂使假,纯洁度极高。

就在我陶醉在油香的意境时,核桃仁烘炒榨油也在有序进行中,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两家榨油、过滤已全部完成,装进油桶内的油几乎没有泡沫。不过心存疑虑是机械作坊榨油太快,原汁原味的东西是否没有完全榨出来,不如原来木榨打出的油香?这时老同学闲暇之余走了过来,带着这个疑虑咨询老同学。孟儒略有所思地反问了一句:“你现在吃的小磨香油还香吗?”可不是嘛,如今在集市上卖油人拉着小油磨出售现磨的成品香油,那可是老工艺制作,吃起香油味也不浓。
话题一转,“在农村过去一家六口人,一年吃油不过十斤,如今一家四口人年吃油上百斤,是过去六口人十年吃的油。曾记得,童年时期放学后,饥肠辘辘地跑回家中,有条件掰半块玉米面饼子,用筷子捅到香油瓶内蘸几滴香油抹在饼子上,再放点盐,吃起来特香。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忘却了‘饥不择食,食多不香’的那些典故,一味地埋怨机械作坊过余冰冷,榨油太快,原汁原味的东西没有完全榨出来,油品不香不醇,象清汤寡水等,是不符事实的。”老同学的话语中包含着哲理。打心里希望把过去榨油的老工艺作为乡愁也应保留下来。
时针刚好指向十点,榨油房里还有很多工作等着老同学去完成,就此挥手告别,我们满载着油香,我跟妻子和婶婶,在欢声笑语中踏上了回家路。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公安局

作者简介:郄世民,男,1962年10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文联会员;
现在鹿泉区公安局工作;热爱写作,先后在《人民公安报》、《农民日报》、《知音》、《河北法制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等国家、省、市媒体上发表过多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