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大娘晓叙过小年
屋外雪花飘舞,室内热气腾腾。塞外农村的过大年,在紧张忙碌中辞旧迎新。话说家住刘家村的二大娘,和孙子晓叙着过小年。这时候,刘干妈与俏王婆,相随着来到二大娘家。二大娘走到院门口,迎接刘干妈和俏王婆。三个老太婆刚迈进家门,孙二娘也豁闪着来了。四个老太婆,过小年也不消停,不是玩编棍,就是说样数。二大娘给老姐妹们倒上热茶,盘腿坐在炕上。
孙二娘抽了一支烟,悠闲自在地说:“这几个灰老板,不在家忙揽着过小年。到时能瞎跌廓,我竟跑慢走没追住刘干妈。这过小年有什么说道,不妨让二大娘说出来,让众姐妹听个明白。”
二大娘喝了两口热茶,心平气和地说:“其实,这过小年,也没有过多的说道。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也称祭灶节。夜间,每家各户都祭灶。传说灶王爷于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善恶。人们怕他上天说坏话,用麻糖喂灶神,把灶王爷的嘴糊住。这一天,要给灶王爷做好吃的,促使他在玉皇面前进好言。”
刘干妈慢条斯理的道:“祭灶时,家中的老太太妇女,先给灶王烧香供糖果。在剪好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谷草上潲洒几滴水,意思给灶王准备行程的座骑和草料。然后把供了一年灶王爷的纸肖像,揭下来和“马匹”、“草料”,一块放在黄表纸上烧掉。同时一边磕头,一边小声念叨“年年有个二十三,灶王老爷要上天,大红马有草料,路途平安顺利到,供上糖果嘴儿甜,玉皇面前进好言。这祭灶就是图个吉利,让灶王爷在玉皇面前说好话。”
俏王婆喝了一大杯热茶,喜眉笑眼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一天要祭拜灶神。有些人家常年在灶台上放尊灶老爷塑像或贴着灶神像,这天更要烧香敬拜,先烧香后许愿,那冉冉升起的香火烟连通上界。虔诚的祭灶跪拜,架起了沟通天神与贫民百姓的桥梁。愿望就能通过升起的这条烟道,传送给各路神仙,心里想说的都托付给灶老爷了,来年吃喝穿戴就托灶老爷的福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大扫除,即“扫尘”,因“尘”同“陈”同音,扫除灰尘,干净整洁,辞旧迎新过大年。”
孙二娘意味深长地道:“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到夜间,人们都把自家的水缸挑满,称为飲灶马。除夕前再将新买来的一张灶王像贴在原来的位置上,在两旁贴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除夕再迎回来,称迎灶。现在的腊月二十三,已不象过去那么多繁琐习俗。无论城镇乡村,都开始蒸糕,以备正月食用。从这天开始,每家各户都要清扫尘土垃圾,家中的衣物、被褥洗涮一新,干净整洁过春节。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过光景,讲究个和美贤惠说真话。一不要谎话连篇蒙哄人;二不要鸡吗吵乱闹饥荒;三不要耍枪弄棒打骂人;四不要训斥家中小儿童;五不要虐待年老父母亲;六不要惹逗邻里闹纠纷;七不要抛洒米面损钱财;八不要偷盗赌博不成才。婆媳之间、夫妻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不可恶语相加,以免惹恼灶神。”
对以前的孩子们来说,过年是向往,向往着有好吃的好玩的,穿新的,还要长一岁。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有了危机感。不但长了一岁,还要为过年吃喝穿用去奔波忙碌。要满足于人家有,我家也得有,不然对孩子交待不过去。对于现代人而言,过年就是放假,就是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回首现在的过年,除了贴几副大红对联,挂几个像样的灯笼,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大团聚,吃上几顿丰盛的饭菜,观看电视综艺节目,似乎再没有什么令人惊喜和愉快的事情了,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而相反的是,额头上的皱纹、两鬓的白发,一年比一年多,童年乐趣却渐渐的消弭。
我们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高,吃饱穿暖的最低愿望早已实现。贫穷落后成了过去的历史,还有多少人会忆苦思甜呢?和孩子们讲起小时候穿着打补丁衣裤、吃着野菜和沙蓬面充饥。孩子就像听神话故事般瞪大惊奇的眼睛,甚至不屑一顾的说“那是什么年代?”童年的记忆,吃糠咽菜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住的是宽敞舒适的新房,不再担心房子刮风漏雨,不怕大雪堵房门,用不着担水劈柴。虽说是靠烧煤柴做饭,烤火炉取暖。脱贫致富奔小康,想吃什么美食就能吃到稀罕的美味,人们近乎于天天过年,日日过节日,真好比是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过年,不仅是个喜庆的节日,更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目标。像人生度量衡的刻度一样,每个阶段都要有超越自我的目标。每个刻度都要有拼搏纷争的喜悦,每个刻度都要有蓬勃发展的期盼。人生就是在风霜雪雨中砥砺前行,伴随着期盼、喜悦周而复始。
主播简介:华堂 艺佳,热爱文艺,喜欢诵读,在网络世界,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赞美生活,传播正能量;用深情的朗诵抒发情怀,弘扬真善美。
作者简介:范天云,内蒙古察右中旗人,生于一九五三年。在人民公社和旗公安局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后仍笔耕不断。编著《百官明鉴》、《百案惊奇》、《百状奇闻》三部纪实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后山儿女》一部,农村红楼梦百万字长篇小说《土默川》正在编撰修改。在《漠北劲草》、《察右中旗人的故事》、《辉腾锡勒文艺》、《华北官网》、《呼市头条》 、《江山传媒》等网络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百余篇文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