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寅恪先生【七律•憶故居】有感
文/夕阳(鲁国元)

〖其一〗
故居遗匾耀门庭,松菊高風入赤溟。
修史原来终负气,作诗一贯极含灵。
人间物态思难了,梦里情怀唤未醒。
倡导精神须独立,栏杆拍断有谁听。

〖其二〗
求学曾经转四方,几番举酒向家鄕。
風中负手覌孤雁,雪后回眸怅夕阳。
未料青年多寂寞,焉知晚岁亦凄凉。
应信今生终不愧,清华园里自徜徉。
附:陈寅恪先生【七律•憶故居】并序
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靖庐”,在南昌之西门,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景苍茫,回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好友之者,得知予此时情绪也。

诗文: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竹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注:陈寅恪先生诗体属“同光体”。这是近古诗派之一。同光指的是“同治”、“光绪”两个年号。由郑孝胥、陈衍揭竿而起,标榜此诗派名。往后至民国时期,犹有响应者无数。诗体特点就是一股子书生气。多出现“负气”、“负手”等顾影自怜的摆拍,同时又生僻拗涩,生怕别人看的懂显得自己水平低。

在诗词圈里有句学诗的玩笑话,叫做“学唐十年不出头,同光三月成大佬”。虽是玩笑,但也能体会出一些东西了。有人曾这样比方:唐时的诗,宋时的词,就好比是健康清淡的食物。同光体的诗就是放了无数工业调料的快餐。后者虽然初读起来颇有震撼力,但是多食伤身,破坏口腔,读多了甚至会体会不到健康食物的好处。回到陈寅恪这首诗。同光体前面说了,基本就是“负气”,“负手”。这首诗基本占全了。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看夕阳”。初读之下,格调真高,遥不可及。当然,这些说法也有诗评家过于夸大挑剔的成份,纵观陈寅恪先生,精神之独立,文風之厚重,纂史之严谨,皆是我辈学习之典范!陈寅恪先生身上包含着双重身份:一个是他青年时代立下的志向,要做一名“史学家”;另一个来源于他从小接受的传统士大夫教育,即父亲带给他的“诗人”影响。】

(公元二0一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农历十月初二日】于江苏苏州)

上期回顾:
https://m.booea.com/news/s_18289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