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写春联过大年》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的小年。走在北方小城寒冬腊月的集市里,一处处印制精美的春联地摊开始销售起来,远看红红的,很是喜庆。
可走近细看,这些春联虽然华丽,但比起手写的春联来,总感觉得少了些什么,对,是少了一些年味。想起过去为乡亲们、为铁路职工及其家属、为单位、为社区手写春联的场景历历在目,裁红纸、写春联、贴对子的那段美好快乐时光,让我久久难忘。凝神聚气,挥毫泼墨,红纸黑字、红纸金字、笔起联成、笔落福到,构成了人世间最具喜庆色彩的大美意境!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我的杨老师就说过:“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春节的重要仪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更是我国和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年过年,我就自已为家里写了一副春联,受到了爷爷的夸奖,他逢人便说:“你们看看,我孙子先知真有出息,老师教得他已会写对联了!”
在神下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柳老师写的一手好字,学校过年的春联就是他写的。在我们学生帮他贴对联时,他就给我们学生讲:“春联是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楹联,它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营造喜庆的春节氛围。什么是年味?在中国人看来,除了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拜大年,还有贴春联。宋代诗人王安石就曾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些话我记忆深刻,仿佛就在昨天。
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书写春联的要领:春联必须采用红纸书写,方能突出浓郁的节日气氛。红纸的内容应根据主人的身份、喜好、十二生肖和时代特色而定,红纸的长短则应该根据春联的内容和所贴地方裁定。大门写什么,小门写什么,炕上写什么,厨房写什么,照壁上写什么,猪羊圈上写什么等等,我都详细记在心中。
从我上高中时写的第一副春联算起,我手写春联已经近四十七个年头了。记得我在长治县郝家庄上高中时,我家住的店上公社坡栗村虽然是太行山上一个小山村,但村里还是有一俩位、毛笔字写的顶呱呱的老先生,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恭请他俩写春联。我放了寒假的那会儿,就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开始给我家写春联。街坊四邻发现我写的对联还不错,后来陆续有人请我写春联。几年后,村里有一半的春联都是我写出来的。每年寒假一回家,坡栗村就有人开始上门请我写春联!讲究的人把红纸裁好给我交待下,不讲究的人直接把红纸给我送过来。我也不多问,反正里村人家几间房几个门都记在我的脑海里。年前的几天,我就呆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给乡亲们写春联。家里人有时也过来帮忙,爷爷和母亲更是喜欢盯着看我写春联,我就更写得龙飞凤舞了。最先买了两本对联书回来,挑适合主人的内容写,后来写着写着自己也即兴创作春联。我把写好的春联根据上下联一幅一幅“脸对脸”按一定的顺序叠放好交给乡亲,但遇上不识字的村民也闹出不少笑话,为春节增添了不少欢乐。春节期间到各家各户串门拜年,我总会盯着家家户户写的春联比较鉴赏一阵,对自己写的春联检讨自责一番,心说:明年我一定超过他们。
到了高中毕业,自已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上山下乡到长治县北呈公社北和大队,当了一名知青,在那个时期,不光年年为北和大队写春联、为第三生产队写春联,(本人分配在该队劳动)而且自己认为那时的赏春联也是一门学问。赏春联不只是看谁家的春联写的吉祥、喜庆有韵味,还要看谁家春联的毛笔字写得好。春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讲究工整、对仗,简洁的文字最能展示人的文学功底。好的春联,文和字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悠长。赏春联,也是在考量写春联者的文学素养和书法功底,自然是春节期间的一件乐事,在北和插队的三年里,我每年过年都要把每家每户的对联阅遍。
自从招工上了铁路以后,写春联自然成了我的拿手好戏。不论是在新乡铁路分局晋城北车站机装队,还是在郑州铁路分局晋城北车站,每到过年,我都提前一个星期为单位和广大铁路职工及其家属书写春联,在此工作十六年间,年年晋城北山上的家家户户的春联,大都出自我的手,一幅幅红红的手写春联,红遍了整个铁路地区。
后来,我因工作调动,到了郑州铁路局高平车务段和长治北车站工作,但每年义务为单位和铁路职工写春联的习惯一直保持着,二十年来,每当我看到一个个下了夜班的职工、在我这里拿上我亲手写的春联高兴的样子时,我的心里更加的幸慰。
2017年8月18日,我光荣地从铁路上退休,但退休不退志,仍然坚持义务书写春联,为社会奉献余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春联的文化含量越来越低,更多的是装饰和喜庆作用。也许春联渐渐变成印刷品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提倡手写春联,创作有个性的春联,才是写春联最为重要的文化意义所在。“快餐化”的印刷春联,内容反复使用,甚至千篇一律,渐渐地使春联的文化底蕴淡出了人们的脑海。更有一些内容陈旧、失当,形式不佳的产品流入春联市场,丧失了年味,更失去了文化含义。为此,退休四年来,我义务为长治火车站社区、西南头社区、瓦窑沟社区、长治军休所以及在长治火车站候车室、给广大旅客义务书写春联,受到了广大旅客及职工家属的一致好评。
今天上午,当我又义务在瓦窑沟社区义务书写完三十八幅春联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想,在当今社会,我自己认为:我们在强调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传统年味,那么,更应该让“手写春联”走进千家万户,让传统的文化绽放出新的魅力。全社会应该倡导鼓励公众学会“手写春联”,即便写不好看、不工整,但是这一笔一划的墨香里,却包含着对春节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传统年味的追寻。我要这样一直坚持下去!
我国的春联是国粹,中华的春联是独创,它集文学、书法和传统习俗为一体。记得我们总书记曾多次利用春联教育干部,祝福民众。手写春联,回归传统,就是强化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就是在越来越淡的年味里,追寻越来浓的“浓浓中国年”!
2021年2月4日于长治
作者筒介:
赵志,网名志存高远;男山东菏泽郓城小屯人,大学文化,政工师,中共党员,太焦铁路人,曾为郑州铁路局长治北车站(副处级)调研员;1974年3月至1976年7月曾在山西长治县北和下乡插队,现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上党晚报》特约记者;《上党文化》特约记者;太行文化旅游促进会顾问;山西省知青文化创业研究会理事;长治市微电影协会会员,郑州铁路局书画协会会员等;坚持文学、文艺创作四十年,文章大多散落在各大报刊、杂志以及媒体网络,美篇阅读量为85万人次;曾获中华“孝亲杯”全国文学大赛十大作品;华夏杯第二届“相约七夕”全国爱情诗华夏精英奖;《世界爱情诗刊》金诗奖;主要著作有《晋城北车站志》、《春华秋实》、《远去的荷塘》、《太行拾贝》、《我在北和当农民》、《我的铁路情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