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烟
戴永久
吃烟,民间又称作吸烟或抽烟。相传吃烟在明嘉靖年间由海外传入我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满清入主中原,“康熙老佛爷吃火冒烟”,一时间,举国上下,士农工商争相效仿,吃烟渐成一种社会时尚。
小时候,我记得庄上几乎家家都有人吃烟,那时乡间卷烟极其少见,普通人家大多吃的是纸包烟丝。这烟丝也分三六九等,“青条”烟为当时乡间极品,连那些殷实的大户人家也只在逢年过节买来招待至亲好友和尊贵客人。
黄桥烟烟丝细匀绵柔,油性适中,包装简捷,价格分档,深受广大烟民喜爱,皆以据之为荣。烟沫子即成品烟丝加工后的下脚料揉碎而成,价格低廉,为底层烟民的专用品。
当年吃烟的方式和工具主要有两种:即普通民众吃旱烟,用具是长短不一,粗细不等,档次万千的旱烟杆儿也称旱烟管儿,戏称为烟枪。

旱烟杆儿一般由烟盅儿、烟嘴儿和烟杆三部分组成。装烟用的烟盅多为铜质,吸烟用的烟嘴儿一般也为铜质,也有极少以玉石材制成,用一根竹制或铜银等金属所制中空的烟杆将烟盅和烟嘴连为一体,再配之盛烟丝用的烟袋儿就鞍马俱全了。
使用时,烟丝装入烟盅,点燃后口含烟嘴儿闭眼使劲吸上一口,然后慢腾腾,轻悄悄地将口一张,丝丝青柔的烟团瞬间脱口而出,飘飘逸逸,随风翻腾,四处扩散。这时,吸烟者的满足,旁观者的享受,在烟雾缭绕中自然融合,其乐无穷。
“歇下来,弄条烟”成为当时民间的一种时尚。有品味,讲派头的殷实人家吃水烟。用的是设计精巧,制工考究,纯手工制作的铜质水烟台儿。
这种水烟台儿由烟腔、贮烟筒、剔针、芒管及台壳等部件组成。烟腔为烟台儿的核心部件,圆柱状的烟腔一侧,小拇指粗细,中空的圆管顶头微弯成吸烟的铜嘴儿,与之相依相连低于几公分的是装烟用的烟亭,烟亭上有外卡口控制上下滑动,上部内孔有十字形卡子,用以摆放烟丝球。烟亭与铜嘴,连根错节,浑然一体;贮烟筒为圆柱状,直径与烟腔等同,高矮与台壳相配,顶端有翻转自如的铜盖,十分可爱;台壳形似扁形的椭圆体铜盒,上头有横档,横档上有两个对称小孔,用于插掏针和纸芒。烟腔、贮烟筒、剔针、芒管、往台壳上预留的特定位置上一装,合缝投榫,浑然天成。台壳两侧大面上,还雕刻有福禄寿喜和梅兰菊竹等文字图案,俨然是一件小巧玲珑、庄重典雅的手工艺品。
记得我大舅二舅家各有一台水烟台儿。闲暇时,舅舅左手捧着烟台,右手食指在贮烟盒内慢慢地捻,然后食指勾起捻成的烟球,麻利地放到烟亭上口,随手抽岀着火的纸芒对着烟球一点,随后将纸芒插进小孔待用。
与此同时,微闭双眼,嘴含吸管吸烟,只听烟台内烟气和水在密封的腔体中混合,发岀“咕嘟嘟,咕嘟嘟”的声响。吸烟时,嘴中反复做吸气的动作,“咕嘟嘟、咕嘟嘟”响个不停。吸烟的人嘴离开吸管,睁开双眼,深深呼出口气,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揑住烟亭的卡口部位,往上提抽烟亭,提出后,横捏将烟亭尾端靠到嘴边一吹,将已烧吸过的烟屎球吹掉。一套娴熟的连贯动作,派头十足。
我十分好奇,一次趁舅舅不在家,我偷偷爬上大桌将水烟台儿捧下放到杌凳上,然后坐在小凳上,学着舅舅的样子,用芒子点着烟球,猛抽一口,“噗”的一声,五味杂陈的一口烟水从我口鼻中喷出,一阵怪味呛得我眼泪直流,手中的水烟台儿”笃”的一声滑落地上。
我吓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二舅妈闻声赶来,见水烟台儿躺在地上,烟腔内的余水往外直淌。她跑过来将我扭进怀中,用手轻轻拍着我的后背说:沒事,沒事,有我在,不用怕,天塌下来我撑着。
她边说边从泥地上拾起水烟台儿,拭去粘黏泥污,用抹布揩擦光亮,烟腔内重新注入适量清水,口含烟嘴试了一试,满意地对我说:万事大吉,且放宽心。下次别再瞎闹,如再惹下祸来,我就不问你的事了。

建国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时兴的卷烟应运而生。50年代后期,“县级干部两边分(大前门牌烟),公社干部四脚奔(飞马牌香烟),大小队干部角四分,(丰收牌香烟),群众吃烟上秤称(即抽烟丝)”。一些手头拮据烟瘾大的瘾君子,只能买一些由下脚料制成,三文不值二文的烟沫子过瘾。
那时,有些买不起烟的瘾君子只能靠拾烟头儿解馋。改革开放后,“一云二贵三中华,红塔山下阿诗玛,牡丹人参加三七,黄果树边红山茶”,风行一时。现在卷烟普及,烟价飚升,国产进口货源齐备,虽然吸烟有害的公益广告宣传不断,但吸烟大军似乎仍此起彼伏,浩浩荡荡,个中原由,耐人寻味。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