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往昔 过大年
文/张淑钦
春节,老百姓叫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高的仪式节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更替,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我这里记述回忆的是儿时家乡普通人家的过年点滴,个人视角,难免偏颇,意在备忘,追昔抚今。
二十三糖瓜沾
要说过年,应该从小年腊月二十三说起。从这一天起,往后的每一天都与年有了关联,“年味”也一天浓似一天。小年是“灶王爷”的专场,只为他老人家一人过。
“二十三,灶上天”。这一天,人们要把灶前墙上的“灶王爷”请下来,裹上纸“马”,供上糖瓜(一种麦芽糖,特别甜特别粘,牙口不好的能把牙粘下来),烧香磕头付之一炬,送老人家到天堂向玉帝述职,汇报人间百姓一年来表现的好与坏,以此来决定来年天意的赏与罚。“灶王上天,来回七天”,七天后的除夕,再贴上新的“灶王爷”神像,请他回家。所以,一年来人们可以冷落怠慢他,唯独小年这一天必须恭恭敬敬讨好他,希望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至于他上天报告的情况及带回来的消息,人们不得而知也从不过问,因为知道“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善良的百姓也习惯了“听天由命”,供奉糖瓜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尽量少说话(这便是“吃人家嘴短”),想想看,“坏话”是不能说了,那又怎样“言好事”呢?看来“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烧香”啊!善良的人们都会笃信神仙会保佑一方百姓,古人叫心诚则灵,今天叫自我安慰,心理学则叫心理暗示,总之有益无害,其实这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盼望来年平安吉祥,五谷丰登!
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学名“扫尘”,“尘”与“陈”谐音,寓意除陈布新,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等统统扫出门。“扫尘”这种传统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也是家家户户迎接新年的必做功课。
关于“扫尘”,我记忆犹新:这一天一大早我们全家人就开始忙活了,锅碗瓢盆,衣服被褥等等只要能搬出屋的全部搬出,就连炕席也揭开打扫,屋墙经历一年的烟熏火燎无论如何是要扫一遍的,特别是灶台一定要打扫的干干净净,给“灶王爷”这“一家之主”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箱箱柜柜也要擦得锃亮,窗户纸被风吹雨打早已发黄,窗花也模糊一团,不换一换实在是美中不足……一件事我终生难忘,那就是我家那件白瓷毛主席半身雕像,擦拭干净摆放整齐,肯定是由父母来完成,然后鞠躬致敬,非常庄重、严肃、恭敬,老人家是人民的大救星,是百姓心中伟大的神!
二十五做豆腐
这一天家家户户是要做一锅豆腐的,而且除夕之前还要吃豆腐渣(我吃过,当时觉得很好吃)。传说“灶王爷”上天汇报后,玉帝下界查访,看民间是否像“灶王爷”所说,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传说归传说,三四十年前百姓生活确实艰苦,同时也是我们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腐”“福”谐音,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和“福气”。如今,人们并不会自己做豆腐,而是将“福”字倒贴在门上或窗户上,希望“幸福”“福气”到来。
二十六去割肉
肉,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寻常百姓家一年四季餐桌上都不离肉,甚至调侃“没钱人吃肉,有钱人吃草(野菜)”,可在我们的童年,肉却是稀罕之物,只有过年才有肉吃,肉是年货中最重要的必备品,如果没有肉,感觉就无法过年,所以,割肉吃肉成了我们对过年最深切的记忆!
割肉一般是猪肉,或多或少,量力而行,带板油的肉是首选,越肥越好,不仅是为了解馋,还顺带炼出油来,以供炸菜炒菜用,那时候根本没有听说过花生油,猪大油是家家户户的最爱,炒出菜来特别香。那时候也没人说“胆固醇”“甘油三酯”之类的话,也从来没听说过“高血脂”等“三高”富贵病。中国人过年习俗讲究一个好寓意,所以在我们家猪肉一定要红烧,讨个红红火火好彩头。一年到头,亲人欢坐一堂,几道素菜,尤其是这浓油赤酱的红烧肉,足以慰籍一年的辛劳。
二十七杀只鸡
中国人的食物,讲究的不仅是好吃好看,更要图一个好口彩,“鸡”“吉”谐音,取大吉大利之意。所以,“鸡”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食材。自己家散养的老母鸡,最为传统的灶台,葱姜蒜佐料简单,保持清炖,还原鸡汤的鲜美,柴火慢炖,满屋飘香,让人难耐,让人垂涎三尺,而且要整鸡下锅,鸡肉不能散,取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之意。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家家户户在这两天要蒸馒头、蒸枣花、豆包、粘糕等等,那时的冬天特别的冷,存放起来足够全家人吃到正月十五,那时“保质期”一词从没听说过。
三十晚上玩一宿
这一天,文化人叫除夕,老百姓叫年三十儿,是最忙的一天。
贴春联:那时春联没有卖的,乡亲们都是让擅长写毛笔字的来写,写了张家,再写李家,人们都乐哈哈地来,笑嘻嘻地走,温馨祥和……我家的春联大都由哥哥来写,虽然字有些歪斜,内容也大白话,如“男男女女同过新年 老老少少都添一岁”,父亲总高兴说:“很好,能行”。除了门上贴春联,树上贴:枝繁叶茂;水井贴:源远流长;面缸贴:年年有余;猪圈贴:六畜兴旺;给院子贴:满院春光,大吉大利……
贴年画:如“连年有余”、“三羊开泰”、“五谷丰登”,肥猪胖羊憨态可掬;高粱麦穗生动夸张;门神“秦琼尉迟恭”正气威武……母亲最喜欢“鲤鱼跳龙门”,胖娃娃抱着大鲤鱼,栩栩如生,虽当时不懂其中涵义,就知道母亲看到画就喜笑颜开,充满期待……
年画大都贴在正屋,进门正中间八仙桌上方正中贴毛主席像,左右两边贴孩子们的奖状,满满一墙,有“优秀红小兵”、“优秀少先队”、“三好学生”……
接“灶王爷”:年三十,“灶王爷”要从天宫归来,接“灶王爷”马虎不得,家中长辈毕恭毕敬将“灶王爷”画像贴在灶台正前方,烧香磕头敬供。
请老:把故去的先人举香请回家,送上一份子孙的孝敬,也期盼故人福佑后人。三柱香过后,烧纸磕头作揖鸣鞭炮送故人回㝠府。
包饺子:记得儿时,年夜饭就是水饺餐,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得有滋有味。饺子是元宝形的,寓意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有一个要放硬币,谁如果吃到了,全年就无病无灾,有钱有福,我很想吃到这个饺子,记忆中只一年吃到了,开心极了;特别要包素馅饺子,留到大年初一早上吃,寓意新的一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
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此时,母亲就将压岁钱分给孩子们,每人也就一毛钱、二毛钱,期盼能压住邪祟,让孩子们平平安安度过这一岁。
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了,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庆祝新年来到。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大拜年,拜年队伍都是同族人组成,统一集中,按照辈分高低,依次磕头拜年。妆扮成彩色画廊街巷里,穿着新衣新裤新鞋袜的人们,一帮帮一伙伙,前来后往,孩子们喜,老人们乐,幸福写在每个人脸上,大家互致问候,一派喜庆温馨祥和景象!
不出正月都是年
过了大年三十、初一,接下来依然年味浓浓。
初二,“迎婿日”也叫“姑爷节”。这一天出嫁的姑娘回娘家,要女婿同行,给岳父岳母拜年,回娘家的女儿要带上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孩子们,父母一定要让闺女吃上除夕之夜的饺子,寓意男女平等,让姑娘体味娘家的温情温暖,女婿则一定要带上好酒,“酒“久””谐音,取天长地久之意。
初五,俗称“破五”,也叫“送穷节”。这一天,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因为习俗从初一到初四是不能扫院子倒垃圾的,寓意保住钱财不能外流;今天是不走亲戚的,否则会把“穷”带给人家。
初十,“捏嘴节”,这一天一大早就要包饺子,而且包的饺子像老鼠形状,越多越好,意思一是捏住老鼠的嘴,避免老鼠乱吃家里的食物,再者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粮食丰收,不仅人有吃的,就连老鼠也吃饱饱的。
晚上吃完饺子的人们,都要结伴走街串巷出门走一走去“卖病”,“出门走一走,百病全没有”,期望健康平安。
正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乡亲们把它看作同过年一样隆重,煮汤圆、吃饺子、放鞭炮,喜气洋洋,晚上放“天灯”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天灯”又称“祈年灯”,即人们常说的“许愿灯”,四川叫“孔明灯”。心灵手巧的乡亲们就地取材,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五颜六色的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燃烧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自制的灯虽“艰苦朴素”,远比不上现在的声光电“灯光秀”,但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仍乐此不疲,因为这里有他们亲手写下的祝福的心愿,多彩的“天灯”宛如繁星闪烁,照亮了整个村庄,场面谓为壮观!这里寄托了全村人对新一年的希冀,希望新一年红红火火,幸福连连!
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活动,烘托了独特的中国年味,中国人喜欢过春节,并将过春节称为过大年,过大年过的是心情,过的是喜气,过的是民俗年味,过的是文化味!
如今,丰衣足食,吃穿随意,天天像过年,“年味”似乎变淡了,其实,变的是形式,不变的内涵,人们怀念过去的年味儿,不是怀念过去的过年方式,而是渴望过年那种团聚和热闹,“回家”仍然是核心精神!现在看春晚,电话微信拜年,微信发红包……这些新形式给新春佳节增添了不一样的的趣味,成为了新时代的新年俗。年味”是什么呢?不外乎家家户户厨房里忙忙碌碌,热气腾腾,客厅里,济济一堂,欢声笑语,哪怕窗外寒风凛冽,照样可以温暖人心!年味,就是这样带着色、香、味、声,定格在我们美好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