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如磐石,洁如雪莲——读《笑傲人生——马识途百岁感悟》

来源:文艺报 | 叶梅
年过106岁的著名作家马识途老人,新近又由现代文学馆慕津峰将他的书法与妙文编汇成一部大作《笑傲人生》,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
这是一部奇书,书法劲拔,功力深厚,行文奇崛,内容丰博,将马老多年的警言妙句与精粹书法汇集一册,图文并茂,亦文亦书,展示了百岁老作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深邃悠远的智慧以及精湛过人的艺术追求,具有十分珍贵的思想价值,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此书表达了马识途老人一生追求真理、初心不变的坚定信仰。年轻的马识途1935年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原名马千木,在面对党旗宣誓之后,郑重改名为马识途,取从此觅得正确道路、老马识途之意。此后他曾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等重要职务,经历了九死一生。与他一起在清江河畔鄂西地区共同战斗的妻子刘惠馨,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最终遭到敌人杀害。刘惠馨被捕时刚生孩子不久,年轻的母亲在走向刑场时临危不惧,将婴儿巧妙地置于路边的草丛中,使其得以逃脱大劫,后来被恩施一对邮电工人夫妇收养,20多年后才得以与家人团聚。马识途曾将这生离死别的斗争经历写成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深深感动过曾生活于清江之畔的我们,以及全国一代代读者。
在《笑傲人生》一书中,可以读到他不变的信念:“在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里行走,赤诚报国,历尽艰险,关怀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赤子之心,总是至死不改的。虽然已经退下来了,可是‘形在江湖,心存魏阙’,忠贞不贰。”在世界变化不断加剧,人类追求多元的当下,马老以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感一再呼吁:“应该把国耻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些霸权主义分子总不甘心于他们在中国的失败,老是耿耿于怀。……他们并不希望中国日益兴盛,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至今还在用这样那样的借口,不断地找我们的麻烦。……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被侵略凌辱、受压迫剥削的历史,我们必须高呼:‘勿忘国耻!’”马老以他的百年经历,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由贫至富的巨大变化,在世界上由弱到强的艰辛历程,由衷之言感人肺腑,令人三思。
马老从年轻时就酷爱文学,虽已高龄,但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里一刻也没有空闲,他于耄耋之年学会了用电脑写作,不断有各类新作问世,如《马识途短篇小说集》《没有硝烟的战线》、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的《夜谭十记》,之后的《夜谭续记》《百岁拾忆》等,还曾几次在北京、成都举办过令人惊叹不已的书法作品展,展后则将全部作品义卖,分文不取地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笑傲人生》一书也可称作马老的精彩文粹,将他几十年的作品进行了精心摘录,从中可见马老的思想犀利,旁征博引,以及一位经历过世纪风雨的老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良知。
马老坚持以德化人,在当下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马老关于教育、文化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真知灼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我至今认为,文化这种产品和艺术活动,虽然不得不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但它是一种特殊商品,虽具有商品的性质,却不可以商品化。”“作家就是作家嘛,他靠作品而存在,不能靠资格活下去,作家是职业,不是官职。”又道“作家就是要靠写作才能成家,如果坐在家里不写作,那就变成‘坐家’了”。
《笑傲人生》还汇集了马老在不同时期的战斗经历中的小故事,与他精到的书法相映成趣,既富有传奇色彩,又散发着睿智的锋茫,一如马老豁达、幽默的性格。马老笑谈人生,“未遭受天磨人算,三灾五难,九死一生,怎能叫钢丁铁汉。唯经历恶水险山,七拐八弯,千回百转,才得知况味世情。”“九十七岁述怀:老汉今年九十七,阎王请我我不去。 不去不去就不去,看他把我怎么的。 要去就去闹革命,打到阎王放鬼卒。”这一次次三灾五难的人生感悟无不显示出一个革命者的钢筋铁骨,崇高至远的人生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说,马识途老人的著作和书法“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着历史的沧桑,映现着时代的风云。大气磅礴、端严峥嵘。” 为马识途老人策划和编辑此书的过程,灵魂得以一遍遍洗礼,相信读者也会感受到这位百岁老作家通过《笑傲人生》一书带来的正气充盈,获得高度凝练的精神滋养。

叶梅: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主任。
-------相关阅读-----------
《让子弹飞》原作者马识途:人生比电影更传奇

01
PART ONE
乘着余霞满天的光景
大写特写
在成都生活着这样一位百岁老人,他身体依然健朗,精神依然焕发,笔耕依然不辍。
说起话来,依然风趣幽默、富含哲理,而且逻辑严明还不乏生动。
2018年的10月,103岁的他不远千里,从成都坐高铁来到北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了“马识途书法展暨《马识途文集》发布会”。

在现场聆听马老致辞的人无一不惊叹:
他竟然在台上诙谐幽默地脱稿讲了15分钟,语言表达清晰,思维和精力活跃,却丝毫不见倦意和疲惫之色。
事实上,他不光是年事已高,而且还曾遭遇过两次癌症的侵袭。
一次夺走了一颗肾,使他变成孤肾人。
再又一次,他以顽强毅力战胜了病魔。
如今马老的日常是这样的:
他曾说,“乘着余霞满天的光景,大写特写。”于是,制订了五年写作计划。
如此下去,他必然会创造出写作高龄的世界吉尼斯纪录了。
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因《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当你坐在电影院里,享受着姜文烹制的血脉沸腾的“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时,怕是心心念念不忘的是那段离奇的故事。
而那段故事正是这位百岁老人创作的《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
可是,《夜谭十记》的出版,却是一波三折,颇为坎坷。马老从第一个字开始写,一写就写了整整40年。
在1942年创作《夜谭十记》时,他是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冒着生命危险在“国统区”从事着地下工作。
由于经常更换职业,他便常常跟三教九流打交道。
时至今日,回忆起创作经历,他仍然会娓娓道来:
这些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他。
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选择了10个最有意思的“龙门阵”,开始创作这部小说。
然而,这部书稿三度被毁,他又是三度提笔重写。
姜文在电影里,却来了一次“信马由缰(姜)”的改编。以马识途作品《盗官记》为框架,主题、人物、故事、结构,却都按照姜文的想法来编排设计。
电影里全然没了原来作品的 影子,改得面目全非。
马识途却不以为忤、一笑了之,足见其豁达与大度。
如此豁达的人生态度,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02
PART TWO
我没有终身成就
只有终身遗憾
马识途自幼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文,后来成了作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马识途也算是科班出身。他曾被党组织送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造,师从闻一多等名家,还两次近距离接触鲁迅,感受了文学大家的魅力。
然而,他的创作历程却是一波三折的。但是,坚持终究淬炼成金。

虽然,他创作了诸多作品,要想一睹马老文学造诣,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却是绕不过去的,必须先睹为快。
说是小说,其实一半纪实、一半虚构。
马识途的结发妻子刘蕙馨和他一起投身革命,曾任中共鄂西特委妇女部长。
1941年,刘蕙馨与时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不幸被国民党一起逮捕了。当时,他们的女儿才刚刚出生一个月,还是一个在襁褓中嗷嗷待乳的婴儿。
刘蕙馨在狱中坚贞不屈,后来被国民党杀害了。在赴刑场途中,刘蕙馨巧妙地将襁褓中的女儿,扔在路边的草丛里。
后来,那可怜的婴儿被心地善良的农民抱回了家,抚养成人。
直到1960年,马识途千辛万苦、费尽心思,通过多方查找,终是打听到了爱妻在慷慨就义前扔进草丛的女儿的下落。
这部小说以发生在马老身上的这段经历为创作原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了前面提到的“壮怀激烈”的《清江壮歌》、“寓意深远”的《夜谭十记》外,马老还著有长篇小说“忧国忧民”的《沧桑十年》、“惊心动魄”的《京华夜谭》,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等等。
开出所有马老创作的作品书单,长的吓人。那么,到底有多少?
我们不妨从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马识途文集》中窥探一二。
这套文集有12卷,足足480多万字,汇聚了马老70多年文学生涯各个时期的作品。可以说,马老的著作,令人高山仰止。
马老作品行文简朴老辣而又生动鲜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犀利或幽默,是一个人民作家良知与个性的真实显现。
在他70岁高龄时,竟然以惊人毅力开始学习电脑。很快,便在电脑上创作了。
在87岁的时候,马老用电脑打字完成了30万字的电视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
无独有偶,30多万字的《百岁拾忆》,也是他在电脑上完成的。
这无疑又将中国作家“最高龄换笔人”的称号收入囊中。
2013年,美洲华人作家协会为褒奖他的文学贡献,给他颁授了一个“终身成就奖”。
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他有些诚惶诚恐,领奖时说:“我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
他曾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实至名归。
马老对写作的热爱,那种至死不渝、不知疲倦、笔耕不辍的精神,犹如挂在浩瀚夜空里的一轮明月,给那些在灰暗时光里苦苦探索的人们,点燃一盏希望之灯。
03
PART THREE
人无信仰
生不如死
马识途1915年1月在重庆忠县出生,原名马千木,家境殷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大户人家。
在“一二·九”运动后,入党时将名字改为马识途,自认为“理想的日子到来了”。
据马识途在回忆录中记述,“父亲有一个很坚持的决定:家里的兄弟们满16岁时,一律要赶出三峡,到外面闯荡安身立命。”
在16岁初中毕业那年,马识途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走出了军阀混战的四川大地,进京求学。
在北京上高中时,他从老师那里知道,旧中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工业落后。因此,他便萌生了工业救国梦。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一个地方好好地读书,学习工业知识,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1933年,日本人在北京和天津不断地挑起事端,风波迭起,动荡不安。马识途结束了学习生涯,逃难到了上海。
1935年,历史上著名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爆发,马识途怀揣一腔热血投入运动,转战南京请愿。
然而,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的喧嚣,工业救国梦在马识途的心中却不曾磨灭,要学习化学制造炸药。于是,他1936年考入了中央大学工学院的化工系读书。
事与愿违,入学后,他从跟学长的聊天中得知:即便是学化工,也救不了国。
在马识途陷入无限迷茫的时刻,他接触到了共产党。自此,便信仰不改,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于是,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南京秘密学联小组。
那一刻,马识途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一辈子跟着共产党走。
81年党龄的马识途,至今回忆起入党的情景,还会激动地掉眼泪:“虽然我的入党仪式并不堂皇,在场的也只有我和钱大姐两人,可这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那是1938年的一天,马识途举起紧握的拳头,睁大眼睛盯着党旗和马克思像,严肃认真地读完誓词,庄重地说出:“宣誓人:马识途。”
站在他身后的钱瑛说,“监誓人:钱瑛”。
然后,钱瑛握着马识途的手说,“老马,祝贺你成为我们的同志。”
马识途当时激动不已,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
那一刻,那颗滚烫的革命火种在心底炽烈地燃烧了起来。
时至今日,马老矢志不移,在谈到信仰时,告诉记者:“我希望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美好的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这就是我的信仰。”

百岁老人,历经百年沧桑变迁、时代巨变,依然初心不改,眺望朦胧的理想彼岸,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04
PART FOUR
早上出门
晚上能不能回来都没有把握
在解放前夕,马识途过着潜伏的日子,终日提心吊胆。
尤其是,国民党破坏了重庆和川东的地下党组织后,千方百计地想要破坏川康特委系统的地下党组织。
而作为川康特委副书记的马识途必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他与特务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玩起了捉迷藏、躲猫猫。
有个行话叫“试梢”,就是想办法确定自己是不是已经被特务盯上了。
为保护更为重要的人物,马识途常常需要去“试梢”。
马老回忆起那段日子,犹如在讲一段故事,又好像是一个电影情节。
他说,在一次与老薄约在茶楼见面时,发现有人盯梢。
于是,他从容自在地下楼,在楼梯转弯处,忽然停下来,装着要抽烟,从口袋里摸出来打火机和烟。
正在这时,两个人急匆匆地赶下楼来,在楼梯转弯处跟老马打了个照面。
他一看,果然是刚才怀疑的那三个鬼头鬼脑中的两个人。
他便断定,老薄是被人盯梢了。现在,一个人盯着老薄,其余两个人来盯他了。
他记清了盯梢人的面貌和衣着。
他也明白,特务为了扩大战果,不会仓促间在大街上抓他的。
于是,他有足够的时间与两个特务周旋。
他早在茶馆酒肆看好了多个溜走的门,“脱梢”有的是办法,要紧的是沉着机智。
他来到街上,在春熙路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随便撞见了一个人,热乎地说,“哎呀,张老板,到花花茶馆喝茶去啦?”说着,握住了对方的手。
那时,这样的商人满大街都是,喊他张老板,不管对不对,他一瞧打招呼的人这身打扮,也是一个行商模样,认得不认得,见面打招呼,总是要迎合两句的。
于是,那位商人笑呵呵地握他的手,还呀呀说,“是啊,是啊!去花花喝茶。”
他又附耳低语了几句,便匆匆告辞了。
这么虚晃一枪,让那盯梢的特务误认为他刚才跟一名共产党员接头。于是,一个人去盯那位商人了。
这下,他就摆脱了一个。
这样的情景,时常会出现在马识途那段日子里。
用他的话来说,“早上出门,晚上能不能回来都没有把握。”
05
PART FIVE
经历了磨难的人
什么都不在乎,活得长
马识途的哥哥马士弘在书中写道,他们两兄弟总结的“长寿三字诀”:
“不言老,要服老。
多达观,少烦恼。
勤用脑,多思考。
能知足,品自高。
勿孤僻,有知交。
常吃素,七分饱。
戒烟癖,酒饮少。
多运动,散步好。
知天命,乐逍遥。
此可谓,寿之道。”
而马识途在他的《百岁拾忆》新书发布会现场,就“长寿三字诀”对记者这么说:“很简单,十个字,吃得,睡得,走得,写得,受得。”
然后解释说,最重要的是“受得”。

“经历了磨难的人,什么都不在乎,活得长。”这句话让人们听起来,好像没那么沉重。可是,从马识途的嘴里说出来,那是沉甸甸的。
只因这位百岁老人是从磨难中走过来的。
然而,马识途是文坛泰斗,他那些长篇巨著自然受人青睐,可单就是写得几幅对联,也使得著名文化大家王蒙赞口不绝。
比如:“人无媚骨何嫌瘦,家有藏书不算穷。”
王蒙感叹不已,直呼:“文人风骨,全在这里了。”
再比如:“能耐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王蒙先生更是发自肺腑佩服道:
“这对联太牛了,马老真是牛人,看了过瘾。”

马老学巴金说真话,在《百岁拾忆》中记录了自己一生都在苦苦寻找正确人生道路的历程。
用他的话来说,“一时失途”的迷惘和困惑,“一时识途”的清醒和远见。
然而,这种探索,代表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求索真理的心路历程,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值得当代和后代的学人研究。
正如马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起点不是顶点,更不是终点。我们要永远把自己放在起点的位置上,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达到了顶点,这样你才能不断地上升。”
马识途老人经历了血腥风雨的战争年代,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过牢狱之灾、丧妻之痛、失女之苦,却能活到百岁,足见其活得通透。
他是一颗倔强而灿烂的文曲星,至今,仍然灼灼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