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年味写满记忆
文/江西朱龙洪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还有几天就要过新年了。为了抗击新冠肺疫,阻断疫情传播扩散,响应政府号召,今年我在务工地(深圳)就地过年。人在深圳,心却早已飞回了故乡……江西一个叫卦山的小山村。

年是年年过,风俗各不同。家乡过年除了和各地大同小异的杀猪宰鸡、做年糕、蒸糍粑、做米糖、酿米酒,写春联、贴对子、大扫除,挂灯笼、祭祖先,送灶神等等风俗外,还有一个远近闻名,让左邻右舍羡慕嫉妒爱、延续了一百多年并还在继续的、独一无二的风俗……分鱼过年。

家乡村前有一方百来亩的池塘,是村集体的产业。池塘西边面临村庄,东南两边被肥沃的稻田拥抱,北边与信江河支流相连,水源丰富,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涸,村庄上的宅水注入池塘,为鱼儿带来丰富的饵料,是得天独厚的天然优质养殖场所。村庄上每年初春集体购买各种鱼苗投放到池塘里,天然放养,绝不投入任何带有添加剂的饲料,农闲时,村庄上的人每户轮流割青草,拣牛粪投入池塘,有时偶儿也会买点芝麻饼、菜籽饼、花生饼等油脂类有机下脚料投喂,由于水质优良,饵料充足,鱼儿长得很快,当年养的,到年尾捕捞起来一般都有三至五斤重,隔年留在塘中续养的,有十几斤重,我记得塘中曾经捕到过三十来斤的大青鱼。

到了每年过年前的三、四天,村里的人把池塘的水放干,只剩下浅浅的一层水,大鱼都能露出背脊。年满十八岁的男子,在家的都要下塘捕鱼,出门在外的男人也会千方百计赶回家,参加这一年之中难得的捕鱼盛会,这是一百多年来不变的约定。

望着池塘中黑压压的圆滚滚的游来窜去的大鱼,村里的人乐开了花,每个人的脸上挂满了掩饰不住的笑意,似三月绽开的鲜艳的桃花。池塘的四岸早已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不少周边村庄上的人也跑来观赏这盛况,人声鼎沸,啧啧称赞声不绝于耳。

男人们淌着水追赶鱼群,鱼儿四处乱窜乱蹦,有的小伙子不顾冰冷的烂泥巴水,猛的扑在鱼身上,抱起来甩到船舱里去,每抓住一条大鱼,岸上围观的人群都会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呐喊助威,好一场人鱼大战。人们把捕到的鱼一船一船推到岸边,年轻的媳妇们把鱼一筐一筐抬到学校的操场上,金色的鲤鱼、白色的莲鱼、青色的草鱼花莲、黑色的乌鱼等,五颜六色活蹦乱跳的鱼儿堆成了小山。

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带着十多个人主持分鱼,凡是村庄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按人口均分,人人有份。鱼儿大小搭配均匀,每家每户至少都会分到一条金色的大鲤鱼,用来做年夜饭,寓意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鱼产丰收的年份,每人可以分到二十多斤鱼,人口多的人家可以分到几百斤。不但解决了自家过年用的鱼,还可以送点给亲朋好友,余下的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能赚到买年货的钱。有的人家把过年剩余的鱼阉制成风味独特的咸鱼干,有的用来做酒糟鱼,用自酿的糯米酒配天然放养的鱼,做成的酒糟鱼,酒香肉嫩味美,特别好吃,在当地很有名气。

分鱼也是随机叫号,称秤的,分拣的,记账的,装筐的,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点多钟,甚至更晚才能结束。整个村庄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

第二天清晨,村里要选出十几个人到放干了水的池塘里去叉甲鱼,选出来的人都比较懂鱼性,一天能叉到上百斤的甲鱼,拿到市场上去卖,得来的钱用作购买来年的鱼苗。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家乡浓浓的年味就是这样薪火相传地延续了下来。
今年虽然没有回家乡过年,但家乡的年味已经飘了过来,紧紧地裹着我,塞满了我的脑海,塞满了我的记忆。祝愿家乡的年一年比一年红火,年味一年比一年浓。
2021年2月3日写于深圳

【作者简介】
朱龙洪,男,59岁,农民,中共党员,江西省余干县三塘乡卦山村人,初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