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河坝子社区500亩茶园基地欢迎你!散文:筏泛九曲溪
王文君作
大自然的宠儿——武夷山风景区,以其独特丹震地貌的奇秀,位尊八闽,甲于东南。尤其是那碧玉带似的九曲溪上飘荡的古朴竹筏,不知它曾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过客,千百年来都被无数名人骚客吟咏。我们此次福州之行,不免也要去那里体验一下观山不用杖而用筏的感受。
秋高气爽之季,我们在福建机械报社主人的带领下,乘大巴到了武夷山下的九曲溪上游坐上了竹筏,便开始了我们的水上游程。为我们服务的筏工是一个中年人,他挥舞着划竿,筏便开始荡悠悠了。
大家抬头远望,武夷山的色彩争辉斗艳,溪流装扮得是那么的微妙与充实。“好一幅天然图画!”一位同行自语起来,筏工幽默地说:“这算不了什么呢?你们今天旅游路线是从九曲到一曲的行程,正宗的风光是从九曲开始的,这只不过才拉开了序幕,你们还在乘竹筏的地方,连九曲都还没有进入,从这里到九曲起点还有一段距离呢!竹筏顺着溪水飘动着,溪中,乘坐的五个竹笩的人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报刊的总编和编辑记者,筏工们听说我们是记者,很乐意地为我们义务当起了导游.并提醒我们注意观看两旁的山水风光,回去好写文章。
我们筏上的这个筏工口才很好也很风趣,每当我们向他问及前面是什么山名时,他总是重复着一句话:等一会儿再说。竹筏到达最佳位置时,他却又反问我们:那山象什么呢?同筏人答:象个笔架呀!他说,答对了,就是笔架山。大家反复欣赏着周围的风景,突然两座奇特的山峰又进入了大家眼帘,又问他:那山又是什么山呢?”筏工又反问我们:你们说呢!你们猜猜,再回答你们吧!这时他使劲一竿,竹筏飘了很远,大家仍然盯着那两座山峰思考,一同行突然冒了一句,有点像双乳吧。筏工笑着说,你们真聪明,不愧是记者,很敏感啊。话毕,筏上你笑,我笑,她也笑,笑成了团。
快到九曲了,突然,天色一变,下起了小小的山雨来了。“糟了,看来游不全面啦!”一位同行脱口而出,感到有些失望了,筏工说:“这雨下不来的,一会儿就会放晴的!这时竹筏己到九曲起点了,果然雨过天晴了,又是气象万千了,一幅幅色彩和谐、充满生机的山水图画又定格在我们的视网上。波平如镜的九曲溪,把山峰上的琼台楼阁全部呈现在碧绿的水中,经竹筏漂荡后倒影碎了,缤纷的色彩把我们带入了梦幻般的意境。进入八曲至六曲时,则又是一派景象:溪水拍击崖石发出的哗哗声,像一支很有节拍的乐曲,给人以“曲曲山回转,峰峰抱水流。”之感。这里每曲自成异境,浅的成滩,急湍推石,浪花飞溅;深的为潭,澄碧一泓,浪平如镜,两岸雕塑般的静态山峰,被竹筏搅动后,好象都全部鲜活起来,甚至连筏工讲的神话故事也成真的了。
我们游兴大发,陶醉在这山水之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筏上一同行突然高歌起来,把我们的游兴推向了高潮……筏工在这几曲中,给我们讲述了许多传说故事。据说凡在九溪中的每块石头都有它的故事,什么牛粪石、鱼头石、瀑布石、试剑石、缩头乌龟石等都有它的来历,不看不像,细看逼真。使我们的联想充满了多层次的寓意和深遂的意蕴。我们在竹筏上晃悠晃悠着,随水飘行,在逼近五至三曲时,筏工又为我们指点了仙钓台风光,还划到滩边停下,一起上岸观望仙人床,武夷悬棺,金鸡洞等处名胜古迹。据说悬棺内葬的是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夷人遗骨,今天你们乘坐的竹筏就是他们发明的。在数千年前,他们就以舟筏作为浮具,漂洋过海,刨造了世界海洋文化。听着筏工的介绍,我们不由得为这里的海洋文化发祥地感到自豪。竹筏漂到最后两曲时,婷婷玉立的玉女峰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筏工在为我们介绍时,又将附近一曲的大王峰与她连接起来,讲述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逗得人人开怀大笑。此时,大家的话题更多了,个个喜笑言开,不知不觉已甩开了一曲,筏工风趣地对我们说:“如果说九曲上游那段是序幕,这一段便是尾声了。讲得好,今天我们置身实地,看到了一部完美的武夷山立体风光片。快结束时,大家都用感激的目光向筏工表示谢意,每个人都与筏工握手告辞……
九曲溪,中国的“莱茵河”。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乘着经历了数千年风霜而形制未变的古式竹筏,追忆着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观赏着迷人的风光,不也是对古越人勇于探索、横渡大西洋的最好纪念么……作者简介:王文君,四川洪雅人,1952年11月出生。1969年春入伍从军至1979年10月转业地方,在德阳行政单位工作至2002年提前退休。早年在军队和地方行政单位,一直兼任和从事工业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德阳建市后,在行政单位兼任过新华社德阳信息社办公室负责人和《中国机械报》、《西南机械报》《中国西部开发报》德阳记者站站长及《工业导报》主编。曾经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曾多次获得县市省和全国机电行业先进新闻工作者。出版有《山水情缘》、《绿野放歌》、《走进复兴》等个人文集。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