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冬猎
戴永久
建国前后那段时期,入冬天寒地冻,家乡纵横交叉的沟坎边,星罗棋布的坟地上,家前屋后的隙地等处的枯草丛中,一时间成为各种小动物藏匿的天堂,也成为人们冬猎的天然场所。这时,庄上心灵手巧的青壮劳力都会不约而同,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投身到冬猎活动中。
当年的冬猎通常有业余和专业两种形式:业余的即个体单独的行动, 入冬后人们选择小动物经常出没,背风朝阳或人迹罕至地方的草棵下,挖一个小塘,塘内放入小动物喜欢的食物或可做窝的破布烂棉花等作引诱,然后将事先备好的“夹子”,“套子”,“夺箔”等猎具放置上去,并巧妙地调配好机关而守株待兔坐收其利了。
一般“夹子”,“套子”是晚上放,早上收,天天清。“夺箔”则是阵地战,早上检查没有动静,就不惹它,直等猎物自投罗网。这两种方式的成功率都不高,运气好一季下来,碰上只把两只黄鼠狼或旱獭之类的皮毛动物就算是抽了上上签,猎到刺猬勉强凑合,有时打到老鼠,也是一喜。最不愿看到的,有时倒霉的家猫不幸碰到枪口上,无谓的牺牲,让人哭笑不得。运气差的一季忙乎下来,一无所获,落得玩玩而已。
还有一种“蒙兔子”的方法也很有趣,两个人掺一片网具先到有野兔活动的田间地头大声吆喝,受惊的兔子逃入开挖的墒沟内躲藏,人们利用兔子“把人当傻”的天性, 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掺着网若无其事的头也不掉,径直往前走,兔子以为人未发现,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待网具进入兔子上空,两人同时手一撒,脚一跺,一声吆喝,惊虾的兔子本能地向上一蹦,轻软的网具正好将其包住,两人同时飞身扑上去,将兔子逮个正着。
专业捕猎则由一两人牵头,十来人抱团集体行动,经验老道的组织织者,手捧一只专门驯养带着蒙眼睛皮头套,脚系小铜铃的“鸦虎”即猎鹰,几条驯练有素的猎狗跟前跳后,十几个壮汉身背网具、手持四五尺长短的竹子,精神抖擞,整装待发。这帮人不单捉野兔,捕野鸡,捣“黄猫儿”即黄鼠狼,有时还挖“猪獾子”。
黄鼠狼有在人居附近做窝觅食藏身的习性。庄上猪舍牛棚和闲置的旧房及大户人家那些堆积一二年以上的大草堆里,常有它们的踪迹。嗅觉灵敏的猎狗,见到这些地方就来了劲,它们钻到阴暗的旮旯里又扒又闻,发现异常,就赖着不走。
黄鼠狼既有捕食室内外那些让人讨厌的老鼠和人见人怕蛇类的长处,又有偷吃圈里猪食和拖鸡的坏习惯,让人爱恨交加。一些户主有时感情用事,不让捕捉。领头的一般都是些见过世面,能说会道的江湖老手,“三寸不烂之舌”片刻即将户主说服。瞬间他们即用带来的网具,将认定有货地方围得密密实实,然后按部就班行动起来。
其中最为有趣是捣草堆中的黄猫儿,捕猎者用手中的竹子捣入草堆中驱赶黄鼠狼,黄鼠狼也不是省油的灯,它们灵活地上窜下逃,死活不肯就范,如此反复斗智斗勇,最终黄鼠狼被迫无奈,蹿到网底,让守候的猎犬逮个正着。
黄鼠狼有公母即大小尾之分,大尾为公,小尾为母。狼尾巴上的狼毫是制作毛笔的顶级原料,黄鼠狼的皮毛卖钱,肥嫩的黄鼠狼肉是改善生活的佳肴。
赶野鸡就更有趣了。一次,一只硕大的雄野鸡拖着长长的尾毛,被猎犬追逐飞了起来。领班的一见,麻利地摘去猎鹰头上遮眼的布套,拱起手臂将猎鹰往天上一抛,这猎鹰似射出的利箭向野鸡飞去的方向扑去。地面上几条猎犬看到野鸡起飞,纷纷嚎叫着争先恐后地向前追去。狩猎的人们更是铆足了劲,忘记了饥饿,拼命向前奔去。转眼间,野鸡就在鹰、犬追堵下越过新河,一路向北逃去。
须臾,紧追不舍的猎鹰临空一爪,抓往猎物,顺势摔落于地,紧随其后的猎犬,围住嚎叫,随后追到的猎人驾轻就熟地给猎鹰喂了块肉,趁机摘下野鸡,心满意足而归。
挖猪獾子就更神奇了。我家庄沟河南有个松柏成荫,幽静神秘,人迹罕至的大坟滩。一次运粮冬猎队一群经验老道的猎犬围住坟上一个幽深的洞口嚎叫着不肯离去,猎人们赶到一看,晓得有货,赶忙到庄上以亲托熟找墓主族人协商,肯求允许捉拿猎物,碍于情面主人同意他们试试。于是他们先将洞口挖开,点着放入黄色药粉的柴堆,然后用风箱将滚滚的浓烟向洞中鼓吹,不见效。又借了几副水桶不断挑水往洞中灌,十几担水下去,毫无动静,见众人有些松劲,领头的人登高一呼,诸位加油干,我请大家吃晚饭。听罢,挑水的众人一个“冲锋”,片刻洞中就有了积水。
这时,他又让大家将注满水的担子全部放到洞口边备用,见洞中水蚀下去及时添加,片刻洞中“扑”的一声翻出一个大的气泡。领头人一拍屁股低声笑道:“分门,分门,不丑不丑,功名就要到手”。一会儿两只单头猪子大小,腿脚粗壮短小的猪獾子,从泥水洞中喘着粗气先后爬了上来,慌不择路,一头钻进设置的网具中,手勤眼快的猎人赶开扑上来撕咬的猎犬,七手八脚将猎物捆绑结实,与坟主招呼后,欢天喜地抬起猪獾而归。
后来,随着以平田整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那些小动物们赖以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不复存在,猪獾子等较大的哺乳动物早已绝迹,黄鼠狼、野鸡、野兔、刺猬等逐渐消失。现今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顺乎民意,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好戏连台,我信心满怀地期盼着新时代绿水青山早日到来。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