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严的“故事”之十三

别样而特殊的“社会实践”
一一儿时难忘的记忆(九)
“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些语录口号一度是那个年月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当年出于对美苏“两大集团”随时向我发动战争的防备,这些语录作为最高指示成为那个年代举国上下各行各业必须落实的一项专门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深挖洞”便在全国各地各企事业单位中蓬勃兴起。可以说,挖防空洞一度成为那个年月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也是各个学校一项别样而又特殊的“社会实践”。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和同伴们小学毕业即进入就近的中学就读,而随后四年的中学生活便与这特殊的“社会实践”有了“亲密的接触”。时至今日,学校防空洞口施工的场景时常在脑海萦绕。
众所周知,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滔滔黄河于南北两山之间穿城而过。记得当年我所就读的中学恰在兰州城区的南山脚下,背靠大山的特殊地理环境,正好为防空洞的施工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这所学校由两部分构成,山下是校门和一幢四层办公教学楼,而山上则是大操场和众多平房教室,正因为如此,学校里的各项活动均在山上开展。上初中那会儿,由于教室在山下的教学楼内,所以每天都能见到学校有相应年级的师生在忙于防空洞的施工,一天到晚混凝土搅拌机发出的声响与“施工人员”工作时的叫喊声不绝于耳,热闹的施工场景,无不反映着当年学校防空洞施工任务的繁重与艰巨。
说起我们学校的防空洞,在当时那可是当地中学防空洞建设的典范或样板。山下的洞口与山上的教室联成一体,山上每个教室的木质讲台下便是通向防空洞的地道口,只要一有“情况”,同学们会在最短时间内进入防空洞避险。防空洞冬暖夏凉,内部四通八达,办公、教学设施一应俱全,真要有战事发生,学生们可在这“洞”内学习生活。然而,这良好的防空环境,当年那是数届师生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一锹一锹把土挖出来,再用自制的水泥预制件一块一块堆砌而成。记得上学那会,每天都能见到山下洞口的施工现场高年级学生们在挥汗制作水泥预制件和来回搬运建材的场景。我们这届进入高中时,防空洞的施工已接近尾声,可以说初具规模,我们还未来得及身临防空洞施工其境,就匆匆毕业,走出校门奔赴社会了。
挖防空洞是个技术活,施工要求很严,小小年级的中学生如何能和大人们一道,把这“精密”的工程拿下来,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前辈们”当年经受的苦与累,可想而知。
时代的变迁,防空洞的施工也早已不是中学生应尽的义务,当年我们学校的防空洞,今天也因旧城改造,以及校园规模的缩小等诸多因素而“不见了踪影”,但中学时代这段特殊的经历却始终扎根于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2021年1月20日于兰州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中原文学社编辑部
本期编辑:追梦天涯

